观物穷理 变法通情--中国花鸟画艺术规律刍议
内容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引言 | 第8页 |
第一章 鉴史思问 | 第8-15页 |
第一节 花鸟画发展脉络简述 | 第8-9页 |
一、隋唐两宋以工笔形态为主的院体花鸟画 | 第8-9页 |
二、从元到明清的水墨写意形态花鸟画 | 第9页 |
三、现代花鸟画诸种形态 | 第9页 |
第二节 中国花鸟画的特点 | 第9-12页 |
一、花鸟画表现大自然之美 | 第9-10页 |
二、文人写意以花性喻人格 | 第10-11页 |
三、诗书画印的综合表现样式 | 第11-12页 |
第三节 花鸟画品格思辨 | 第12-15页 |
一、俗雅之辩 | 第12-13页 |
二、贵贱之辩 | 第13页 |
三、色墨之辩 | 第13-14页 |
四、工写之辩 | 第14页 |
五、人艺之辩 | 第14-15页 |
第二章 观物穷理 | 第15-19页 |
第一节 “心穷万物之源,目尽山川之势” | 第15-16页 |
一、写生感物的目的与作用 | 第15-16页 |
二、历代画家对写生重要性的论述 | 第16页 |
第二节 “谛视而熟察,得其所以然” | 第16-19页 |
一、深入观察物象以得其质 | 第16-17页 |
二、“心师造化”以求理 | 第17页 |
三、齐白石的写生观念 | 第17-19页 |
第三章 变法通情 | 第19-29页 |
第一节 继承创新,变法通情 | 第19-27页 |
一、八大山人的愤世怪像 | 第19-21页 |
二、石涛的“笔墨当随时代” | 第21-22页 |
三、扬州八怪的艺术风范 | 第22-25页 |
四、齐白石的衰年变法 | 第25-27页 |
第二节 抒发自我性情 | 第27-28页 |
一、“笔墨乃性情之事” | 第27页 |
二、“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 第27-28页 |
第三节 花鸟画的象征意义 | 第28页 |
一、人格情操象征 | 第28页 |
二、文学诗意隐喻 | 第28页 |
第四节 以神写形,神形兼备 | 第28-29页 |
第四章 花青艺长 | 第29-31页 |
第一节 中国文化的自然观 | 第29-30页 |
第二节 自然生态与艺术生态 | 第30页 |
第三节 中国花鸟画生命力之源——天人合一 | 第30-31页 |
结语 | 第3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32-33页 |
致谢 | 第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