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前言 | 第1-12页 |
0.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0.2 主要概念的辩析与界定 | 第8-9页 |
0.3 研究的方法 | 第9页 |
0.4 文献综述 | 第9-10页 |
0.5 本文的结构与主要内容 | 第10页 |
0.6 创新之处 | 第10-12页 |
1 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的现状及成因 | 第12-20页 |
1.1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 | 第12-16页 |
1.1.1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 | 第12-13页 |
1.1.2 不良资产比率被低估的原因 | 第13-16页 |
1.2 不良资产的形成的原因 | 第16-20页 |
1.2.1不良资产的形成的历史原因 | 第16-17页 |
1.2.2 新增不良资产的形成原因 | 第17-20页 |
2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 第20-22页 |
2.1 不良资产对银行的影响 | 第20-21页 |
2.2 不良资产会导致未来国家金融业的金融危机 | 第21-22页 |
3 国际上处置不良资产的经验 | 第22-28页 |
3.1 韩国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的处置 | 第22-26页 |
3.1.1 资产管理公司 | 第22-25页 |
3.1.1.1 集中债务处置方式 | 第22-24页 |
3.1.1.2 债务重组的资金来源与使用 | 第24-25页 |
3.1.1.3 韩国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处置办法 | 第25页 |
3.1.2 改善金融机构经营方式,减少新增不良贷款 | 第25-26页 |
3.2 日本银行业处理不良资产的经验 | 第26-28页 |
3.2.1 日本银行业对不良资产的认定和准备金提取比例 | 第26-27页 |
3.2.2 日本银行业不良资产的回收方法 | 第27页 |
3.2.3 日本银行业不良资产的最终处理 | 第27-28页 |
4 国内处置不良资产的方式方法 | 第28-47页 |
4.1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 | 第28-39页 |
4.1.1 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概念 | 第28-29页 |
4.1.2 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前提条件和必要性 | 第29-31页 |
4.1.2.1 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前提条件 | 第29-30页 |
4.1.2.2 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必要性 | 第30-31页 |
4.1.3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操作模式 | 第31-33页 |
4.1.4 我国推出不良资产证券化方案中的问题 | 第33-35页 |
4.1.5 我国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方案设计 | 第35-39页 |
4.2 资产管理公司 | 第39-47页 |
4.2.1 资产管理公司概念 | 第39-40页 |
4.2.2 资产管理公司可运用的资产重组方式 | 第40-41页 |
4.2.3 外资参与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 | 第41-46页 |
4.2.3.1 外资参与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的可行性 | 第41页 |
4.2.3.2 外资参与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的外部环境 | 第41-42页 |
4.2.3.3 外资参与不良资产处置的条件 | 第42-43页 |
4.2.3.4 资产管理公司与外资的具体合作方式 | 第43-46页 |
4.2.4 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中的问题 | 第46-47页 |
5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方案 | 第47-54页 |
5.1 加快国有商业银行的改制 | 第47-48页 |
5.2 创新不良资产处置手段 | 第48-49页 |
5.3 国有商业银行加快处置不良资产的具体方案 | 第49-54页 |
5.3.1 国有商业银行加快处置不良资产的总体思路与运作模式 | 第49-50页 |
5.3.2 国有商业银行加快不良资产处置的经营战略及处置原则 | 第50-51页 |
5.3.3 制定并完善不良资产处置的措施办法 | 第51-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