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引言 | 第1-15页 |
| 1.1 网络安全 | 第10-12页 |
| 1.1.1 网络安全现状 | 第10-11页 |
| 1.1.2 网络安全问题的原因 | 第11-12页 |
| 1.2 入侵检测 | 第12-13页 |
| 1.3 数据挖掘 | 第13-14页 |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14-15页 |
| 第二章 入侵检测 | 第15-30页 |
| 2.1 入侵检测的概念 | 第15-16页 |
| 2.2 入侵检测体系结构 | 第16-18页 |
| 2.2.1 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 | 第16页 |
| 2.2.2 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 | 第16-17页 |
| 2.2.3 混合分布式入侵检测 | 第17-18页 |
| 2.3 入侵检测技术 | 第18-20页 |
| 2.3.1 误用检测 | 第18-19页 |
| 2.3.2 异常检测 | 第19-20页 |
| 2.4 入侵检测系统的信息收集和分析 | 第20-21页 |
| 2.5 入侵检测系统常见实现技术模型 | 第21-23页 |
| 2.5.1 误用检测系统 | 第21-22页 |
| 2.5.2 异常检测系统 | 第22-23页 |
| 2.6 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23-26页 |
| 2.6.1 入侵检测系统现状 | 第23-24页 |
| 2.6.2 入侵检测的发展趋势 | 第24-26页 |
| 2.7 目前的入侵检测系统存在的问题 | 第26-27页 |
| 2.8 基于数据挖掘的入侵检测模型 | 第27-29页 |
| 2.8.1 基于数据挖掘的入侵检测系统的特点 | 第27-28页 |
| 2.8.2 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构建入侵检测引擎的过程 | 第28-29页 |
| 2.9 小结 | 第29-30页 |
| 第三章 协议分析 | 第30-53页 |
| 3.1 TCPDUMP及其输出格式 | 第30-33页 |
| 3.1.1 TCPDUMP简介 | 第30-31页 |
| 3.1.2 TCPDUMP的数据输出格式 | 第31-33页 |
| 3.2 协议分析 | 第33-49页 |
| 3.2.1 Internet协议 | 第33-39页 |
| 3.2.2 传输控制协议 | 第39-47页 |
| 3.2.3 TCP的三次握手 | 第47-49页 |
| 3.3 数据包分解 | 第49-51页 |
| 3.4 小结 | 第51-53页 |
| 第四章 连接记录与特征属性 | 第53-65页 |
| 4.1 连接记录及连接记录的形成 | 第53-57页 |
| 4.2 特征属性 | 第57-64页 |
| 4.2.1 TCP连接的基本特征 | 第58-60页 |
| 4.2.2 TCP连接的内容特征 | 第60-62页 |
| 4.2.3 流量统计特征 | 第62-64页 |
| 4.3 小结 | 第64-65页 |
| 第五章 特征属性优化的实验 | 第65-86页 |
| 5.1 实验数据集 | 第65页 |
| 5.2 数据预处理 | 第65-67页 |
| 5.3 数据分类技术及 Ripper算法 | 第67-70页 |
| 5.4 属性选择的实验 | 第70-78页 |
| 5.4.1 实验步骤 | 第70页 |
| 5.4.2 基本属性构造分类模型 | 第70-72页 |
| 5.4.3 扩展属性的构造 | 第72-77页 |
| 5.4.4 讨论 | 第77-78页 |
| 5.5 改变时间窗的测试实验 | 第78-84页 |
| 5.6 工作总结 | 第84-86页 |
| 第六章 将来的工作 | 第86-88页 |
| 参考文献 | 第88-91页 |
| 致谢 | 第91-92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