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绪论 | 第1-20页 |
1.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第9-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11-18页 |
1.2.1 实验研究的进展情况 | 第13-16页 |
1.2.2 理论研究的进展情况 | 第16-17页 |
1.2.3 安全含氧量的研究概况 | 第17-18页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8-20页 |
2.可燃性混合气体(蒸气)爆炸的理论研究 | 第20-43页 |
2.1 气体爆炸机理 | 第20-26页 |
2.1.1 分解爆炸性气体的分解爆炸 | 第20-21页 |
2.1.2 爆炸混合性气体的爆炸 | 第21-26页 |
2.1.2.1 链式反应理论 | 第22-24页 |
2.1.2.2 热爆炸机理 | 第24-26页 |
2.2 可燃性气体(蒸气)的爆炸极限 | 第26-31页 |
2.2.1 爆炸极限的基本概念 | 第26-27页 |
2.2.2 爆炸极限的影响因素 | 第27-31页 |
2.3 可燃性气体(蒸气)的安全含氧量 | 第31-43页 |
2.3.1 安全含氧量的概念 | 第31-32页 |
2.3.2 惰性气体抑爆机理 | 第32-34页 |
2.3.3 最小氧浓度的理论分析及计算 | 第34-36页 |
2.3.4 临界氧浓度的理论分析及计算 | 第36-41页 |
2.3.5 最小氧浓度与临界氧浓度的区别与联系 | 第41-43页 |
3.可燃性气体(蒸气)爆炸特性参数的实验研究 | 第43-47页 |
3.1 实验装置 | 第43-45页 |
3.1.1 爆炸装置 | 第43-44页 |
3.1.2 配气系统 | 第44-45页 |
3.1.3 爆炸点火装置 | 第45页 |
3.2 实验原理 | 第45-46页 |
3.3 实验步骤 | 第46-47页 |
4.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47-63页 |
4.1 可燃性气体(蒸气)爆炸极限的测定及分析 | 第47-50页 |
4.1.1 二甲亚砜的基本性质及工业制备 | 第47-48页 |
4.1.2 实验测定 | 第48-49页 |
4.1.3 实验结果分析 | 第49-50页 |
4.2 可燃性气体(蒸气)最小氧浓度的测定及分析 | 第50-53页 |
4.2.1 实验测定 | 第50-51页 |
4.2.2 实验结果分析 | 第51-53页 |
4.3 多元可燃性混合气体(蒸气)临界氧浓度的测定及分析 | 第53-63页 |
4.3.1 多元可燃性混合气体(蒸气)爆炸参数的计算方法 | 第53-54页 |
4.3.2 实验结果 | 第54-57页 |
4.3.3 实验结果分析 | 第57-63页 |
4.3.3.1 爆炸极限与临界氧浓度的关系 | 第57-58页 |
4.3.3.2 惰性气体对临界氧浓度的影响 | 第58-60页 |
4.3.3.3 初始温度和压力对临界氧浓度的影响 | 第60-61页 |
4.3.3.4 不同气体、种类对临界氧浓度的影响 | 第61-63页 |
5.结论 | 第63-66页 |
5.1 结论 | 第63-64页 |
5.2 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