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7页 |
1.1 多媒体技术概述 | 第7页 |
1.2 多媒体通信的特征 | 第7-8页 |
1.3 视频会议系统概述 | 第8-9页 |
1.4 视频会议系统的基本组成与分类 | 第9-11页 |
1.4.1 基本组成 | 第9页 |
1.4.2 会议系统分类 | 第9-11页 |
1.5 视频会议系统的发展状况 | 第11-13页 |
1.5.1 商务桌面视频会议系统 | 第11页 |
1.5.2 IP桌面视频会议系统 | 第11-12页 |
1.5.3 IP视频会议的现状分析 | 第12-13页 |
1.6 视频会议系统的国际标准 | 第13-16页 |
1.6.1 H.320系列标准 | 第14页 |
1.6.2 H.324系列低速率通信标 | 第14-15页 |
1.6.3 H.323标准 | 第15页 |
1.6.4 其它视频会议标准 | 第15-16页 |
1.7 本文所作的主要工作及章节结构 | 第16页 |
1.8 本章小结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基于IP网络的多媒体通信协议—H.323标准 | 第17-27页 |
2.1 H.323协议栈结构 | 第17-18页 |
2.2 H.323体系结构及其组成部件 | 第18-22页 |
2.2.1 H.323体系结构 | 第19页 |
2.2.2 H.323终端 | 第19页 |
2.2.3 H.323网关 | 第19-20页 |
2.2.4 H.323网闸 | 第20-21页 |
2.2.5 多点控制单元(MCU) | 第21-22页 |
2.3 H.323系统通信控制机理 | 第22-24页 |
2.4 H.323体系通信过程中的有关协议 | 第24-25页 |
2.4.1 RAS协议 | 第24页 |
2.4.2 H.225.0呼叫信令协议 | 第24页 |
2.4.3 H.245媒体通信控制协议 | 第24-25页 |
2.5 H.323多媒体会议 | 第25-26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H.263编解码器的设计与实现原理 | 第27-47页 |
3.1 H.263标准简介 | 第27页 |
3.2 H.263信源格式 | 第27-29页 |
3.3 块组、宏块和块 | 第29-30页 |
3.4 H.263视频信源编码算法 | 第30-32页 |
3.5 H.263编解码器总体设计方案 | 第32-40页 |
3.5.1 离散余弦变换(DCT) | 第33-34页 |
3.5.2 量化与反量化 | 第34-35页 |
3.5.3 Zigzag扫描及变长编码 | 第35-37页 |
3.5.4 具有运动补偿的帧间预测编码 | 第37-40页 |
3.6 H.263可选编码模式 | 第40-45页 |
3.6.1 无限运动矢量模式 | 第40-41页 |
3.6.2 高级预测模式 | 第41-44页 |
3.6.3 PB帧模式 | 第44-45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四章 提高编码速率的关键技术研究 | 第47-59页 |
4.1 匹配准则 | 第47-48页 |
4.2 搜索算法及预先判断零矢量 | 第48-52页 |
4.2.1 搜索算法 | 第48-52页 |
4.2.2 预先判断零运动矢量 | 第52页 |
4.3 预先判断全零DCT系数块及快速 DCT | 第52-57页 |
4.3.1 预先判别全零DCT系数块 | 第52-54页 |
4.3.2 DCT快速算法 | 第54-5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五章 H.263编译码器的软件实现 | 第59-75页 |
5.1 H.263视频比特流的句法图表 | 第59-60页 |
5.2 软件设计流程图 | 第60-63页 |
5.3 编解码的软件实现 | 第63-65页 |
5.3.1 编码步骤 | 第63-64页 |
5.3.2 解码步骤 | 第64-65页 |
5.4 实验结果及讨论 | 第65-7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79页 |
研究生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