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外文摘要 | 第5-11页 |
| 第一部分 前言 | 第11-24页 |
| 1.日本弓背蚁简介 | 第11页 |
| 2.秦岭地区自然及生物地理环境 | 第11-12页 |
| 3.分子生物地理学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 4.微卫星标记在生物地理学中的应用 | 第14-22页 |
| ·常用的分子标记技术 | 第14-17页 |
| ·微卫星标记简介 | 第17-20页 |
| ·概念 | 第17-18页 |
| ·原理和特性 | 第18页 |
| ·特点 | 第18-19页 |
| ·应用 | 第19-20页 |
| ·微卫星标记在昆虫学研究中的应用 | 第20-21页 |
| ·蚁科微卫星研究进展 | 第21-22页 |
| ·微卫星的分离及引物设计 | 第22页 |
| 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2-24页 |
| 第二部分 材料和方法 | 第24-32页 |
| 1.实验材料 | 第24-27页 |
| ·标本的采集、鉴定、保存、整理与选择 | 第24页 |
| ·仪器和试剂 | 第24-26页 |
| ·部分试剂的配制 | 第26页 |
| ·实验方法 | 第26-27页 |
| ·总基因组DNA提取 | 第26页 |
| ·试剂及溶液 | 第26-27页 |
| ·提取步骤 | 第27页 |
| ·DNA样品的检测 | 第27页 |
| 2.PCR扩增及微卫星引物的筛选 | 第27-29页 |
| ·引物 | 第27页 |
| ·扩增反应体系的建立 | 第27-28页 |
| ·扩增反应程序 | 第28-29页 |
| 3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银染 | 第29-30页 |
| ·6%聚丙烯酰胺凝胶制备所需仪器及药品 | 第29页 |
|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第29-30页 |
| ·凝胶银染 | 第30页 |
| 4.数据统计分析 | 第30-32页 |
| ·聚类分析 | 第30页 |
| ·等位基因及等位基因频率(Allele frequencies) | 第30-31页 |
| ·平均杂合度(Heterozygosity, H) | 第31页 |
| ·多态信息含量(Polymorphism Information Content, PIC) | 第31-32页 |
| 第三部分 结果与分析 | 第32-43页 |
| 1.总基因组DNA的提取结果 | 第32页 |
| 2.微卫星的扩增电泳谱带 | 第32-33页 |
| ·琼脂糖检测结果 | 第32-33页 |
| ·聚丙烯酰胺凝胶及分析检测结果 | 第33页 |
| 3.结果 | 第33-39页 |
| ·不同引物对不同地理种群的聚类分析 | 第33页 |
| ·采样点的类群划分及微卫星座位的扩增情况 | 第33-35页 |
| ·各微卫星位点等位基因及基因频率的计算 | 第35页 |
| ·群体杂合度(Heterozygosity, H)的计算 | 第35-36页 |
| ·多态信息含量(Polymorphism Information Content, PIC)的计算 | 第36-38页 |
| ·计算群体间的遗传距离 | 第38页 |
| ·根据遗传距离对各类群进行聚类分析 | 第38-39页 |
| 4.分析与讨论 | 第39-43页 |
| ·样本采样点的选取 | 第39页 |
| ·正确保存及提取基因组总DNA的方法 | 第39页 |
| ·用PCR扩增的引物特异性分析 | 第39-40页 |
| ·地理类群的划分 | 第40页 |
| ·等位基因及基因频率分析 | 第40-41页 |
| ·各地理类群群体杂合度及多态信息含量分析 | 第41页 |
| ·遗传距离结果分析 | 第41-43页 |
| 总结 | 第43-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53页 |
| 附录 | 第53-55页 |
| 致谢 | 第55-56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