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31页 |
·利用拮抗菌控制果蔬采后病害 | 第13-18页 |
·果蔬产后病害生物防治中应用的拮抗菌种类 | 第13-15页 |
·利用拮抗菌控制采后病害的途径 | 第15页 |
·拮抗菌控制果蔬采后病害的机理 | 第15-17页 |
·影响拮抗菌防治效果的因素 | 第17-18页 |
·利用寄主诱导抗病性控制果蔬采后病害 | 第18-29页 |
·果蔬采后诱导抗病因子 | 第18-24页 |
·诱导抗病的特征 | 第24页 |
·果蔬采后诱导抗病的机制 | 第24-27页 |
·诱导抗病的分子生物学 | 第27页 |
·采后果蔬诱导抗病性研究前景与存在问题 | 第27-29页 |
·利用植物天然产物控制果蔬采后病害 | 第29-30页 |
·利用抗病基因工程技术控制采后病害 | 第30页 |
·结束语 | 第30-31页 |
第二章 葡萄采后致腐菌检测 | 第31-40页 |
·试验材料 | 第31-32页 |
·供试材料 | 第31页 |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31页 |
·培养基 | 第31-32页 |
·试验方法 | 第32-34页 |
·储藏方法 | 第32页 |
·健康组织病原菌分离 | 第32页 |
·感病组织病原菌分离 | 第32页 |
·致病性鉴定 | 第32-34页 |
·病原菌的鉴定 | 第34页 |
·结果和分析 | 第34-39页 |
·葡萄采后腐烂病的症状及特点 | 第34页 |
·主要致腐菌形态鉴定结果 | 第34-37页 |
·主要致病菌的检出部位及检出频率 | 第37页 |
·各致腐菌的致病温度 | 第37-38页 |
·不同品种上致病菌间的差异性比较 | 第38-39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39-40页 |
第三章 诱抗激发子的制备 | 第40-46页 |
·试验材料 | 第40页 |
·供试材料 | 第40页 |
·主要仪器和试剂 | 第40页 |
·试验方法 | 第40-42页 |
·激发子的制备 | 第40-41页 |
·激发子提取效率 | 第41页 |
·激发子定量 | 第41页 |
·三氯乙酸法脱蛋白 | 第41页 |
·激发子活性的测定—大豆子叶法 | 第41-4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2-44页 |
·中型糖标准曲线 | 第42页 |
·还原糖标准曲线 | 第42-43页 |
·蛋白质含量标准曲线 | 第43页 |
·激发子细胞壁降解效率 | 第43页 |
·去蛋白结果 | 第43-44页 |
·激发子活性测定结果 | 第44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44-46页 |
第四章 激发子诱导葡萄采后抗病性研究 | 第46-57页 |
·试验材料 | 第46页 |
·供试材料 | 第46页 |
·试验试剂及仪器 | 第46页 |
·诱抗试验设计 | 第46页 |
·诱抗处理方法 | 第46页 |
·酶活性测定方法 | 第46-47页 |
·丙二醛(MDA)含量的测定 | 第46-47页 |
·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测定 | 第47页 |
·多酚氧化酶(PPO)活性测定 | 第47页 |
·过氧化物酶活性(POD)测定 | 第47页 |
·抗病物质的测定方法 | 第47-48页 |
·酚类物质含量的测定 | 第47-48页 |
·木质素含量的测定 | 第48页 |
·葡萄采后发病率及发病指数统计 | 第48-4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9-55页 |
·激发子处理对葡萄采后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 第49页 |
·激发子处理对葡萄采后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影响 | 第49-50页 |
·激发子处理对葡萄采后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影响 | 第50-51页 |
·激发子处理对葡萄采后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影响 | 第51-52页 |
·激发子处理对葡萄采后果皮和果梗内酚类物质影响 | 第52-53页 |
·激发子处理对葡萄采后果皮和果梗内木质素含量的影响 | 第53-54页 |
·激发子处理对葡萄采后病害自然发病的影响 | 第54-55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55-57页 |
第五章 激发子采后葡萄品质和主要致腐菌的影响 | 第57-63页 |
·试验材料 | 第57页 |
·供试材料 | 第57页 |
·主要试验仪器 | 第57页 |
·试验方法 | 第57-58页 |
·果实中含糖量的测定 | 第57页 |
·果实中含酸量的测定 | 第57页 |
·果实中可溶性固形物测定 | 第57页 |
·细胞膜透性测定 | 第57-58页 |
·果梗叶绿素含量测定 | 第58页 |
·激发子对葡萄采后主要致腐菌的抑制作用 | 第5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8-61页 |
·葡萄贮藏期含糖量的变化 | 第58-59页 |
·葡萄贮藏期可滴定酸含量的变化 | 第59页 |
·葡萄贮藏期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变化 | 第59-60页 |
·葡萄贮藏期葡萄果皮细胞膜透性的变化 | 第60页 |
·葡萄贮藏期葡萄果梗叶绿素含量的变化 | 第60-61页 |
·激发子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61页 |
·激发子对病原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61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61-63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3-66页 |
·全文总结 | 第63-64页 |
·讨论 | 第64页 |
·展望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作者简介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