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 第1-24页 |
1.1 水的重要性 | 第15页 |
1.2 水资源状况 | 第15-17页 |
1.2.1 淡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全球性危机 | 第15-16页 |
1.2.2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匾乏的国家 | 第16页 |
1.2.3 人类活动加剧了水源污染 | 第16-17页 |
1.3 水体的污染状况 | 第17-18页 |
1.4 水体中有机污染物的生物修复研究进展 | 第18-22页 |
1.4.1 水体中有机物生物修复的要素 | 第18-20页 |
1.4.2 微生物在环境修复中的作用 | 第20页 |
1.4.3 生物修复技术 | 第20-22页 |
1.5 本论文研究的出发点、指导思想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2 水动力学与复氧过程 | 第24-52页 |
2.1 前言 | 第24页 |
2.2 气液传质理论 | 第24-25页 |
2.3 无紊动复氧规律 | 第25-29页 |
2.3.1 无紊动复氧实验 | 第25-26页 |
2.3.2 无紊动复氧结果分析 | 第26-28页 |
2.3.3 无紊动水体复氧数学模型 | 第28-29页 |
2.4 紊动水体复氧规律 | 第29-37页 |
2.4.1 紊动水体紊动动能分析 | 第29-30页 |
2.4.2 紊动水体表面传质系数 | 第30-31页 |
2.4.3 紊动水体溶氧分析结果 | 第31-34页 |
2.4.4 水体中中性盐及有机物对复氧的影响 | 第34-37页 |
2.5 水体溶氧量与化学需氧量的关系 | 第37-50页 |
2.5.1 水体中化学需氧量的测量方法 | 第37-42页 |
2.5.2 无复氧条件下的降解实验 | 第42-43页 |
2.5.3 无紊动复氧条件下有机物的降解 | 第43-46页 |
2.5.4 紊动水体中有机物的降解 | 第46-50页 |
2.6 小结 | 第50-52页 |
3 河流污水的生物修复 | 第52-96页 |
3.1 试验水域背景 | 第55-57页 |
3.1.1 成都市水环境状况 | 第55-56页 |
3.1.2 试验河段水质状况 | 第56-57页 |
3.2 试验内容 | 第57-60页 |
3.2.1 河床构造 | 第57页 |
3.2.2 试验规模 | 第57页 |
3.2.3 试验主要设备及材料 | 第57-58页 |
3.2.4 设计水质 | 第58页 |
3.2.5 试验工程工艺流程 | 第58-59页 |
3.2.6 试验工程运行机制 | 第59页 |
3.2.7 试验过程 | 第59-60页 |
3.3 甲壳素螯合复合微生物菌剂 | 第60-64页 |
3.3.1 微生物菌株和筛选与培育 | 第61页 |
3.3.2 昆虫源甲壳素的制备 | 第61-62页 |
3.3.3 甲壳素与微生物的鳌合作用 | 第62页 |
3.3.4 微生物对污染物的分解转化机理 | 第62-63页 |
3.3.5 增氧菌提高水体溶解氧的作用机理 | 第63-64页 |
3.4 试验结果分析 | 第64-70页 |
3.4.1 试验条件的选择与确定 | 第64-67页 |
3.4.2 动态运行后水质监测结果 | 第67页 |
3.4.3 水体溶氧及化学需氧量的变化 | 第67-70页 |
3.5 甲壳素螯合复合菌剂生化动力学分析 | 第70-79页 |
3.5.1 COD与BOD_5相关性模型 | 第70-74页 |
3.5.2 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74-77页 |
3.5.3 动力学参数的确定 | 第77-79页 |
3.6 河流流场与污染物浓度场分析 | 第79-94页 |
3.6.1 数学模型 | 第80-82页 |
3.6.2 边界条件 | 第82页 |
3.6.3 河道流场计算 | 第82-92页 |
3.6.4 有机污染物及溶氧浓度场分析计算 | 第92-94页 |
3.7 小结 | 第94-96页 |
4 制革工业废水的生物修复 | 第96-148页 |
4.1 前言 | 第96页 |
4.2 制革工业废水的预处理 | 第96-98页 |
4.2.1 筛滤 | 第97页 |
4.2.2 化学沉淀 | 第97-98页 |
4.3 制革废水的化学絮凝 | 第98-114页 |
4.3.1 化学絮凝剂 | 第98-99页 |
4.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99-101页 |
4.3.3 结果与分析 | 第101-110页 |
4.3.4 聚硅酸铝(铁)盐絮凝机理 | 第110-112页 |
4.3.5 气浮分离机理 | 第112-114页 |
4.4 制革废水的光催化氧化降解 | 第114-130页 |
4.4.1 光催化氧化机理 | 第115-116页 |
4.4.2 试验部分 | 第116-117页 |
4.4.3 试验操作方法 | 第117-120页 |
4.4.4 结果与讨论 | 第120-126页 |
4.4.5 制革废液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126-130页 |
4.5 制革综合废水的生化处理 | 第130-141页 |
4.5.1 制革废水的可生化性 | 第130-131页 |
4.5.2 氧化沟处理制革废水 | 第131页 |
4.5.3 氧化沟的构造及参数确定 | 第131-132页 |
4.5.4 氧化沟的水力计算 | 第132-137页 |
4.5.5 氧化沟复氧规律 | 第137-140页 |
4.5.6 氧化沟流场分析 | 第140-141页 |
4.6 小结 | 第141-148页 |
5 结论 | 第148-152页 |
6 参考文献 | 第152-164页 |
博士在读期间所发表的论文及承担的科研项目与成果 | 第164-1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