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基础医学论文

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复性与纯化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2页
 引言第10页
 第一节 BMP-2的研究进展第10-14页
  1. BMPs的发现第10-11页
  2. BMP-2的性质第11页
  3. BMP-2的作用第11-13页
  4. BMP-2的制备第13-14页
 第二节包涵体复性研究进展第14-20页
  1. 引言第14-15页
  2. 包涵体的成因第15-16页
  3. 改善可溶性表达的常用策略第16-17页
  4. 包涵体的复性原理第17-18页
  5. 常用复性方法第18-20页
 第三节本文的研究思路第20-22页
第二章 目的蛋白的表达第22-33页
 1. 引言第22-23页
 2. 材料与方法第23-27页
   ·仪器与试剂第23-24页
   ·工程菌的培养及诱导第24页
   ·低温和低诱导强度时可溶性表达情况第24-25页
   ·37℃不同诱导强度对目的蛋白表达量的影响第25页
   ·目的蛋白的SDS-PAGE检测第25-26页
   ·目的蛋白的Western-blot检测方法第26-27页
   ·Bradford法测定蛋白浓度第27页
 3. 结果:第27-30页
   ·生长曲线第27页
   ·37℃时目的蛋白的表达第27页
   ·19℃时低诱导强度下pBMP-2表达第27页
   ·19℃时低诱导强度下pGEXBMP-2的表达第27-28页
   ·IPTG对非融合目的蛋白表达量的影响第28-30页
 4. 讨论第30-32页
     ·生长曲线的检测第30-31页
   ·可溶性表达的检验第31-32页
   ·比较两种表达载体第32页
   ·关于优化IPTG的浓度第32页
 5. 结论第32-33页
第三章 目的蛋白的透析法和稀释法复性第33-37页
 1. 引言第33页
 2. 材料与方法第33-35页
   ·仪器与试剂第33-34页
   ·包涵体的提取及粗纯第34页
   ·溶解包涵体第34页
   ·透析复性第34页
   ·稀释复性第34-35页
 3. 结果第35页
   ·透析复性第35页
   ·稀释复性第35页
 4. 讨论第35-36页
   ·包含体的粗纯第35页
   ·包含体的溶解第35-36页
   ·关于两种复性方法第36页
 5. 结论第36-37页
第四章 羟基磷灰石柱上复性及同时纯化第37-49页
 1. 引言第37-38页
 2. 材料与方法第38-41页
   ·仪器与试剂第38页
   ·装柱第38页
   ·填料的选择第38-39页
   ·上样方式的选择第39页
   ·目的蛋白的洗脱及柱子的清洗第39页
   ·溶菌酶的柱上复性第39-41页
   ·HA对GSH/GSSG的吸附第41页
 3. 结果:第41-46页
   ·变性蛋白在不同填料上的表现第41-42页
   ·上样方式的选择第42页
   ·目的蛋白的洗脱第42-43页
   ·溶菌酶的柱上复性:第43-45页
   ·HA对GSH/GSSG的吸附第45-46页
 4. 讨论第46-48页
   ·目的蛋白柱上复性的可能原理第46页
   ·上样条件优化的依据第46-47页
   ·关于溶菌酶柱上复性第47页
   ·HA对谷胱甘肽的吸附及其对溶菌酶氧化复性的影响第47-48页
 5. 结论第48-49页
第五章 双体的形成、与单体的分离及活性检测第49-56页
 1. 引言第49页
 2. 材料与方法第49-51页
   ·仪器与试剂第49-50页
   ·温度和蛋白质浓度的影响第50页
   ·pH值的影响第50页
   ·GSSG、GSH比例对氧化的影响第50页
   ·氧化产物的确证第50页
   ·双体和单体的分离第50页
   ·细胞培养第50页
   ·碱性磷酸酶染色第50-51页
 3. 结果第51-55页
   ·温度的影响第51页
   ·蛋白浓度的影响第51-52页
   ·pH的影响第52页
   ·GSSG、GSH比例的影响第52页
   ·氧化产物的确证:第52-54页
   ·双体和单体的分离:第54页
   ·活性的验证第54-55页
 4. 讨论:第55页
   ·氧化步骤的优化第55页
   ·双体的形成第55页
 5. 结论第55-56页
总结与展望第56-57页
 总结:第56页
 展望:第56-57页
参考文献第57-63页
申明第63-64页
作者参与的科研工作、发表的文章及获得的奖励第64-65页
致谢第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网络环境下异构教学资源整合的研究
下一篇:甘草酸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及对安替比林代谢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