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二百年的综合 | 第1-56页 |
第一章 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 第12-28页 |
第一节 关于经济学的一个简明定义 | 第12-13页 |
第二节 经济人假设 | 第13-19页 |
一、 经济人假设的基本含义 | 第14-16页 |
二、 经济人假设的历史演变 | 第16-18页 |
三、 对经济人假设的置疑与扩展 | 第18-19页 |
第三节 资源稀缺假设 | 第19-23页 |
一、 资源稀缺假设的引入 | 第19-20页 |
二、 资源稀缺假设的含义 | 第20-22页 |
三、 资源稀缺的经济学意义 | 第22-23页 |
第四节 私有产权假设 | 第23-27页 |
一、 私有产权:经济学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 | 第24-25页 |
二、 产权的含义 | 第25-27页 |
三、 私有产权的参照系性质 | 第27页 |
本章结语 | 第27-28页 |
第二章 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 第28-44页 |
第一节 最大化原理 | 第28-32页 |
一、 基本含义 | 第28-29页 |
二、 关于目标(组合)的相容性 | 第29-30页 |
三、 最大化的过程 | 第30页 |
四、 最大化原理的现实性 | 第30-31页 |
五、 经济人追求最大化的局限条件 | 第31-32页 |
第二节 平等交换原理 | 第32-35页 |
一、 平等交换的前提条件 | 第32-33页 |
二、 平等交换所带来的福利改善 | 第33-34页 |
三、 遗留的问题 | 第34-35页 |
第三节 供求原理 | 第35-40页 |
一、 基本含义 | 第35-37页 |
二、 竞争与市场价格的决定 | 第37-38页 |
三、 供求机制的配置效率和供求原理的分析价值 | 第38-40页 |
第四节 资源最优配置的帕累托标准 | 第40-42页 |
本章结语 | 第42-44页 |
第三章 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 | 第44-56页 |
第一节 个体分析方法 | 第44-48页 |
一、 经济分析的独特视角 | 第44-46页 |
二、 个体分析方法的演变 | 第46-47页 |
三、 个体分析方法的困难 | 第47-48页 |
第二节 均衡分析方法 | 第48-52页 |
一、 经济学把握世界方法 | 第48-50页 |
二、 经济学说史上的均衡分析 | 第50-51页 |
三、 均衡分析的一个技术性假定 | 第51-52页 |
第三节 成本-收益分析方法 | 第52-55页 |
一、 实现和打破均衡的动力 | 第52-53页 |
二、 关于机会成本 | 第53-54页 |
三、 三种类型的成本 | 第54-55页 |
本章结语 | 第55-56页 |
下篇 现代若干理论的回归 | 第56-127页 |
第一章 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发展脉络 | 第56-68页 |
第一节 市场主体行为理论的发展 | 第56-59页 |
一、 消费者行为理论 | 第56-58页 |
二、 厂商理论 | 第58-59页 |
第二节 非市场选择理论 | 第59-63页 |
一、 人力资本理论 | 第60页 |
二、 公共选择理论 | 第60-61页 |
三、 交易费用和产权理论 | 第61-62页 |
四、 博奕论 | 第62-63页 |
第三节 宏观经济理论 | 第63-67页 |
一、 《通论》和宏观经济学的诞生 | 第63-64页 |
二、 现代货币主义的“反革命” | 第64-65页 |
三、 理性预期革命 | 第65-66页 |
四、 新凯恩斯宏观经济学 | 第66-67页 |
本章结语 | 第67-68页 |
第二章 不确定条件下的选择问题 | 第68-84页 |
第一节 一个分析框架 | 第68-69页 |
第二节 预期效用理论及其扩展 | 第69-75页 |
一、 预期效用函数 | 第69-71页 |
二、 弗里德曼对预期效用理论的扩展 | 第71-74页 |
三、 阿莱悖论 | 第74-75页 |
第三节 展望理论和风险效用函数的重构 | 第75-81页 |
一、 展望理论的三个假设 | 第75-77页 |
二、 风险效用函数的重构 | 第77-79页 |
三、 对阿莱悖论和偏好逆转现象的解释 | 第79-81页 |
第四节 弱假定意义上的经济人理性 | 第81-83页 |
本章结语 | 第83-84页 |
第三章 博奕、信息和预期 | 第84-102页 |
第一节 对博奕论“革命”的评估 | 第84-89页 |
一、 博奕论本质上是个人决策理论的扩展 | 第84-86页 |
二、 博奕论改变了什么 | 第86-88页 |
三、 博奕均衡的精炼和强化 | 第88-89页 |
第二节 一个检验模型 | 第89-91页 |
一、 信息和预期 | 第89-90页 |
二、 模型的建立 | 第90-91页 |
第三节 纳什均衡的性质 | 第91-97页 |
一、 纳什均衡的经济含义 | 第92-93页 |
二、 纳什均衡的实现--以古诺均衡为例 | 第93-96页 |
三、 关于纳什均衡实现条件的再讨论 | 第96-97页 |
第四节 子博奕精炼均衡 | 第97-99页 |
一、 古诺均衡与斯塔尔伯格均衡 | 第97-98页 |
二、 基于不对称信息的均衡精炼 | 第98-99页 |
第五节 占优均衡和完全信息 | 第99-101页 |
一、 占优均衡 | 第99-100页 |
二、 完全信息的影响 | 第100-101页 |
本章结语 | 第101-102页 |
第四章 宏观经济学的总需求分析 | 第102-112页 |
第一节 总体理论框架 | 第103-104页 |
第二节 古典经济学的萨伊信条 | 第104-105页 |
第三节 凯恩斯主义的有效需求函数 | 第105-108页 |
第四节 货币主义的需求分析 | 第108-111页 |
本章结语 | 第111-112页 |
第五章 宏观经济学的总供给分析 | 第112-127页 |
第一节 一个框架 | 第112-115页 |
一、 劳动供给函数 | 第112-113页 |
二、 劳动需求函数 | 第113-115页 |
三、 劳动供求模型 | 第115页 |
第二节 短期总供给曲线 | 第115-121页 |
一、 古典经济学的总供给曲线 | 第115-116页 |
二、 正统凯恩斯学派的总供给曲线 | 第116-117页 |
三、 现代货币主义的总供给曲线。 | 第117-118页 |
四、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的总供给曲线 | 第118-120页 |
五、 新凯恩斯主义的总供给曲线 | 第120-121页 |
第三节 总供求分析 | 第121-125页 |
一、 正统凯恩斯学派的总供求模型 | 第121-122页 |
二、 新凯恩斯学派的总供求模型 | 第122-123页 |
三、 现代货币主义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的总供求模型 | 第123-125页 |
本章结语 | 第125-127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27-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