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现代城市建筑中的复合公共空间设计

中文摘要第1-6页
英文摘要第6-12页
图表目录第12-18页
1 绪论第18-30页
 1.1 复合公共空间概念的提出第18-21页
  1.1.1 复合公共空间的定义解析第18-19页
  1.1.2 复合公共空间的范畴界定第19页
  1.1.3 复合公共空间的空间特质第19-20页
  1.1.4 复合公共空间的价值作用第20-21页
 1.2 复合公共空间的研究背景第21-26页
  1.2.1 城市化的进程带来的问题与挑战第21-23页
  1.2.2 城市·建筑一体化的发展趋势第23-24页
  1.2.3 城市与建筑整体设计观念的发展第24-25页
  1.2.4 我国城市建设的现状第25-26页
 1.3 论文研究的意义第26页
  1.3.1 现实意义第26页
  1.3.2 理论意义第26页
 1.4 论文研究方法第26-27页
 1.5 论文结构第27-30页
2 复合公共空间的发展过程第30-40页
 2.1 复合公共空间的发展动因第30-32页
  2.1.1 来自城市的需求第30-31页
  2.1.2 来自建筑的需求第31-32页
  2.1.3来自人的需求第32页
 2.2 复合公共空间的发展过程第32-40页
  2.2.1 复合公共空间在西方国家的演变历程第32-37页
  2.2.2 复合公共空间在我国的发展概况第37-40页
3 复合公共空间的类型分析第40-52页
 3.1 根据所承载的城市职能进行分类第40-45页
  3.1.1 交通型复合公共空间第40-42页
  3.1.2 休闲型复合公共空间第42-43页
  3.1.3 联系型复合公共空间第43-44页
  3.1.4 景观型复合公共空间第44-45页
 3.2 根据围合方式进行分类第45-48页
  3.2.1 封闭式复合公共空间第46页
  3.2.2 半封闭式复合公共空间第46-47页
  3.2.3 开敞式复合公共空间第47-48页
 3.3 根据在城市空间体系中的地位进行分类第48-52页
  3.3.1 建筑单体中的复合公共空间第48-49页
  3.3.2 连接建筑群体的复合公共空间第49页
  3.3.3 连接城市交通体系的复合公共空间第49-52页
4 复合公共空间的设计第52-88页
 4.1 复合公共空间的设计原则第52-55页
  4.1.1 整体性原则第52-53页
  4.1.2 复合性原则第53-54页
  4.1.3 开放性原则第54页
  4.1.4 不定性原则第54-55页
 4.2 复合公共空间的形态处理第55-61页
  4.2.1 复合公共空间的基本形态第55-57页
  4.2.2 复合公共空间基本形态的组合第57-61页
 4.3 复合公共空间的布局方式第61-66页
  4.3.1 平面布局第61-64页
  4.3.2 竖向布局第64-66页
 4.4 几种典型复合公共空间的建构第66-79页
  4.4.1 中庭空间第66-69页
  4.4.2 室内步行街第69-73页
  4.4.3 边界灰空间第73-76页
  4.4.4 屋顶平台第76-79页
 4.5 复合公共空间的环境设计要素第79-88页
  4.5.1 实体构成要素第79-84页
  4.5.2 人的要素第84-88页
5 复合公共空间与城市的结合第88-118页
 5.1 复合公共空间与城市交通体系的结合第88-95页
  5.1.1 与城市公共机动交通的结合第88-90页
  5.1.2 与城市步行交通系统的结合第90-95页
   ·复合公共空间与城市空间体系的结合第95-108页
  5.2.1 完善城市空间体系第95-103页
  5.2.2 融入城市空间体系第103-108页
 5.3 复合公共空间与城市环境文脉的结合第108-118页
  5.3.1 与历史建筑的结合第108-111页
  5.3.2 与景观资源的结合第111-113页
  5.3.2 与自然地形的结合第113-118页
6 结语第118-120页
致谢第120-122页
参考文献第122-124页
附录第124-136页

论文共13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用尽当地救济原则在国际投资争议解决中的适用
下一篇:WWW上链接分析算法的若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