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引言 | 第1-9页 |
二、 举证时限制度的理论分析 | 第9-17页 |
(一) “客观真实”说的修正与重新定位为举证时限制度的设立提供了认识论基础 | 第9-12页 |
(二) 举证时限制度是程序安定论理论在民事诉讼制度中的体现 | 第12-14页 |
(三) 举证时限制度是民事诉讼诚实信用原则对诉讼行为约束功能的体现 | 第14-17页 |
三、 国外立法关于举证时限的规定 | 第17-24页 |
(一) 德国 | 第17-18页 |
(二) 日本 | 第18-19页 |
(三) 法国 | 第19-21页 |
(四) 美国 | 第21-22页 |
(五) 小结 | 第22-24页 |
四、 举证时限制度的价值分析 | 第24-27页 |
(一) 举证时限制度有利于程序公正的实现 | 第24-25页 |
(二) 举证时限制度有利于程序安定的实现 | 第25页 |
(三) 举证时限制度有利于诉讼效率的提高 | 第25-26页 |
(四) 举证时限制度有利于完善我国的诉讼程序,使诉讼机制更规范、科学 | 第26-27页 |
五、 我国举证时限制度的现状及评价 | 第27-35页 |
(一) 1982年《民事诉讼法(试行)》未对举证时限作出规定 | 第27页 |
(二) 1991年《民事诉讼法》实行证据随时提出主义 | 第27-28页 |
(三) 1992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初步提出举证的期限问题 | 第28页 |
(四) 1998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经济审判方式改革问题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若干规定》)对举证时限未作规定 | 第28页 |
(五) 1999年最高人民法院《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的纲要》对举证时限的规定 | 第28-29页 |
(六) 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证据规定》)对举证时限的规定 | 第29-30页 |
(七) 对我国举证时限制度的评析 | 第30-35页 |
1 、 《证据规定》作为司法解释,突破了现行《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其合法性受到质疑 | 第31-32页 |
2 、 举证时限制度尚有不完善、不科学之处 | 第32-33页 |
3 、 举证时限制度与现行的环境不适应,导致失权后果显得有些苛刻 | 第33-35页 |
六、 完善举证时限制度的思路 | 第35-39页 |
(一) 从立法上确立举证时限制度 | 第35页 |
(二) 举证时限临界点的确定 | 第35-36页 |
(三) 举证时限的确定方式及期限 | 第36-37页 |
(四) 举证时限内不提供证据的法律后果 | 第37页 |
(五) “新的证据”的界定 | 第37-38页 |
(六) 相关制度的完善 | 第38-39页 |
七、 结语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后记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