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5页 |
引言 | 第5-6页 |
一、 引进期待可能性的必要性 | 第6-8页 |
(一) 理论的需要 | 第6-7页 |
(二) 实践的需要 | 第7-8页 |
二、 期待可能性的理论根基 | 第8-16页 |
(一) 相对意志自由 | 第8-10页 |
(二) 刑法人道主义 | 第10-12页 |
(三) 规范结构 | 第12-13页 |
(四) 刑法目的 | 第13-14页 |
(五) 刑法谦抑 | 第14-16页 |
三、 期待可能性的判断标准 | 第16-27页 |
(一) 期待可能性判断标准的学术争鸣及其评价 | 第16-23页 |
1 、 立足客观情形的标准学说 | 第16-17页 |
2 、 立足于人的标准学说 | 第17-23页 |
(二) 类型人标准之提倡 | 第23-27页 |
四、 期待可能性的理论定位 | 第27-42页 |
(一) 定位期待可能性的理论平台 | 第27-31页 |
(二) 期待可能性在责任论中地位的学术争鸣及其评价 | 第31-38页 |
1 、 构成要素论 | 第31-33页 |
2 、 第三责任要素论 | 第33-34页 |
3 、 责任能力要素论 | 第34-36页 |
4 、 责任阻却论 | 第36-38页 |
(三) 期待可能性定位之我见 | 第38-42页 |
结束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后记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