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前言 | 第1-37页 |
| 1 问题的提出 | 第15-19页 |
| ·果树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评价与保存的意义 | 第15-16页 |
| ·猕猴桃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评价与保存的重要性 | 第16-18页 |
| ·猕猴桃种质资源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8-19页 |
| 2 前人研究进展 | 第19-36页 |
| ·猕猴桃属植物的研究 | 第19-25页 |
| ·起源、栽培历史及利用价值 | 第19-20页 |
| ·属下分类系统 | 第20页 |
| ·种类与分布 | 第20-21页 |
| ·品种资源与特异种质 | 第21-22页 |
| ·种质保存 | 第22-23页 |
| ·种质评价 | 第23-25页 |
| ·AFLP技术及其在果树种质资源研究上的应用 | 第25-29页 |
| ·AFLP技术的原理 | 第25页 |
| ·AFLP技术流程 | 第25-26页 |
| ·影响AFLP分析的关键因素 | 第26-27页 |
| ·AFLP技术在果树种质资源研究上的应用 | 第27-29页 |
| ·果树种质资源超低温保存的研究 | 第29-36页 |
| ·超低温保存的原理 | 第31-32页 |
| ·超低温保存方法 | 第32-33页 |
| ·影响超低温保存的因素 | 第33-35页 |
| ·超低温保存的遗传稳定性 | 第35-36页 |
| 3 本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第36-37页 |
| ·研究目的 | 第36页 |
| ·研究内容 | 第36-37页 |
| 第二章 江西猕猴桃属植物的分布及主要性状研究 | 第37-56页 |
| 1 猕猴桃属植物的分布 | 第37-48页 |
| ·研究方法 | 第37页 |
| ·自然概况 | 第37-38页 |
| ·种类 | 第38-39页 |
| ·分类检索表 | 第39-42页 |
| ·地理分布与分布特点 | 第42-46页 |
| ·地理分布 | 第42-45页 |
| ·分布特点 | 第45-46页 |
| ·区系特征 | 第46-48页 |
| 2 主要种类果实性状与营养成分分析 | 第48-52页 |
| ·供试材料与测定方法 | 第48页 |
| ·果实性状观测 | 第48-50页 |
| ·营养成分分析 | 第50-52页 |
| 3 特异种质资源 | 第52-54页 |
| ·耐贮种质 | 第52-53页 |
| ·矮化种质 | 第53-54页 |
| 4 小结与讨论 | 第54-56页 |
| 第三章 猕猴桃属植物的AFLP分析 | 第56-83页 |
| 1 猕猴桃基因组DNA提取方法的优化 | 第56-61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56-58页 |
| ·植物材料 | 第56页 |
| ·主要试剂 | 第56页 |
| ·主要仪器 | 第56-57页 |
| ·实验方法 | 第57-58页 |
| ·DNA提取方法 | 第57-58页 |
| ·DNA质量检测 | 第58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8-60页 |
| ·样品不同保存方法及不同提取方法对DNA纯度的影响 | 第58-59页 |
| ·不同提取方法对样品不同保存处理所提DNA的电泳检测结果 | 第59页 |
| ·样品不同保存方法及不同提取方法的DNA酶切效果和PCR扩增结果 | 第59-60页 |
| ·讨论 | 第60-61页 |
| 2 猕猴桃AFLP分析体系的建立 | 第61-70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62-64页 |
| ·材料 | 第62页 |
| ·主要试剂和实验设备 | 第62页 |
| ·方法 | 第62-64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64-66页 |
| ·DNA模板的制备 | 第64-65页 |
| ·酶切连接步骤的选择 | 第65页 |
| ·电泳参数的选择 | 第65页 |
| ·引物对的筛选 | 第65-66页 |
| ·猕猴桃AFLP选择性扩增结果 | 第66页 |
| ·讨论 | 第66-70页 |
| 3 猕猴桃属植物的AFLP指纹图谱构建与分析 | 第70-81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70-72页 |
| ·材料 | 第70-71页 |
| ·方法 | 第71-72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72-78页 |
| ·猕猴桃属植物在分子水平上的遗传多样性 | 第72-76页 |
| ·聚类分析 | 第76页 |
| ·亲缘关系分析 | 第76-77页 |
| ·种质鉴别与特殊种质分析 | 第77-78页 |
| ·讨论 | 第78-81页 |
| 4 小结 | 第81-83页 |
| 第四章 猕猴桃种质超低温保存研究 | 第83-97页 |
| 1 猕猴桃离体培养体系的建立 | 第83-91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83-84页 |
| ·无菌培养体系的建立 | 第84-90页 |
| ·取材时间的选择 | 第84-85页 |
| ·外植体的处理 | 第85-86页 |
| ·增殖培养 | 第86-88页 |
| ·生根培养基的选择 | 第88-89页 |
| ·炼苗及移栽 | 第89-90页 |
| ·讨论 | 第90-91页 |
| 2 猕猴桃离体茎尖玻璃化法超低温保存研究 | 第91-96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91-92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92-95页 |
| ·预培养对猕猴桃茎尖超低温保存效果的影响 | 第92页 |
| ·PVS_2处理对猕猴桃茎尖超低温保存效果的影响 | 第92-93页 |
| ·猕猴桃超低温保存再生植株的形成 | 第93页 |
| ·猕猴桃超低温保存后再生植株的遗传稳定性检测 | 第93-95页 |
| ·讨论 | 第95-96页 |
| 3 小结 | 第96-97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7-10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0-109页 |
| 图版和图版说明 | 第109-117页 |
| 致谢 | 第117-118页 |
| 个人简历 | 第118-119页 |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著作与成果 | 第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