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建筑中的廊空间
绪 论 | 第1-10页 |
一. 研究意义 | 第8页 |
二.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8-10页 |
第一章 廊空间的概念与特征 | 第10-17页 |
·廊与廊空间 | 第10-12页 |
·廊概念的历史演变 | 第10-11页 |
·廊空间概念的形成 | 第11页 |
·廊空间与廊的关系 | 第11-12页 |
·廊空间特征 | 第12-16页 |
·在建筑构成中的分析 | 第12页 |
·廊空间构成 | 第12-14页 |
·廊空间形态特征 | 第14-16页 |
线形 | 第14页 |
中介性 | 第14-16页 |
·小结 | 第16-17页 |
第二章 传统建筑中的廊空间 | 第17-36页 |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廊空间 | 第17-27页 |
·起源 | 第17-18页 |
·分类 | 第18-23页 |
附属廊空间 | 第18-20页 |
室内廊空间 | 第20-21页 |
独立廊空间 | 第21-23页 |
·组群中的廊空间 | 第23-27页 |
空间组构 | 第24-26页 |
意境创造 | 第26-27页 |
廊空间与单体建筑 | 第27页 |
·西方传统建筑中的廊空间 | 第27-34页 |
·分类 | 第27-32页 |
外廊空间 | 第28-29页 |
室内廊空间 | 第29-31页 |
独立廊空间 | 第31-32页 |
·群体组合中的廊空间 | 第32-34页 |
围合广场 | 第32-33页 |
形成通道 | 第33-34页 |
·两种建筑体系下廊空间的对比 | 第34-35页 |
·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 廊空间在现代建筑中的延续与创新 | 第36-54页 |
·廊空间在现代建筑中的普遍运用 | 第36-45页 |
·居住建筑中的廊空间 | 第36-37页 |
·公共建筑中的廊空间 | 第37-45页 |
教育建筑 | 第37-39页 |
展览建筑 | 第39-40页 |
办公建筑 | 第40-42页 |
商业建筑 | 第42-43页 |
医院建筑 | 第43-45页 |
·廊空间的功能与作用 | 第45-53页 |
·使用功能 | 第45-50页 |
交通功能 | 第45-46页 |
交往功能 | 第46-47页 |
创造多层次空间 | 第47-49页 |
建立改扩建模式 | 第49-50页 |
·精神功能 | 第50-53页 |
象征性与纪念性 | 第50-51页 |
再现场所精神 | 第51-52页 |
体现以人为本 | 第52-53页 |
·小结 | 第53-54页 |
第四章 廊空间的设计原则与设计手法 | 第54-82页 |
·设计原则 | 第54-58页 |
·适用性原则 | 第54-56页 |
安全性要求 | 第54页 |
明确性要求 | 第54-55页 |
舒适性要求 | 第55-56页 |
·整体性原则 | 第56-57页 |
建筑空间的整合 | 第56-57页 |
周边环境的结合 | 第57页 |
·开放性原则 | 第57-58页 |
可进入性要求 | 第57-58页 |
促进交往要求 | 第58页 |
·廊空间的形态塑造 | 第58-72页 |
·影响因素 | 第58-61页 |
功能要求 | 第58-60页 |
技术手段 | 第60-61页 |
·形式构成 | 第61-66页 |
模糊手法 | 第61-64页 |
锐化手法 | 第64-66页 |
·场所营造 | 第66-72页 |
尺度处理 | 第66-67页 |
开敞处理 | 第67-68页 |
创造多变的步行空间 | 第68-69页 |
创造宜人的逗留空间 | 第69-71页 |
加入活力元素 | 第71-72页 |
·廊空间的关联性设计 | 第72-81页 |
·群体组合 | 第72-76页 |
通道与空间 | 第72-73页 |
交通体系与空间组合 | 第73-74页 |
空间形式与整体性设计 | 第74-76页 |
·环境整合 | 第76-81页 |
结合地形地貌 | 第76-78页 |
融入城市肌理 | 第78-79页 |
体现地域文化 | 第79-81页 |
·小结 | 第81-82页 |
结语 | 第82-84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84-87页 |
图表来源 | 第87-92页 |
附录 廊空间在设计实践中的运用 | 第92-95页 |
致谢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