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英文摘要 | 第4-6页 |
| 符号说明 | 第6-10页 |
| 一. 文献综述 | 第10-27页 |
| 1 小麦纹枯病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 2 小麦纹枯病研究的进展 | 第11-19页 |
| ·症状与病原菌 | 第11-12页 |
| ·发病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 第12-13页 |
| ·产量损失与特点 | 第13页 |
| ·田间分布型、抽样数量和抗药性测定 | 第13页 |
| ·致病、抗病机理 | 第13-14页 |
| ·防治技术 | 第14-15页 |
| ·抗病育种与抗性遗传 | 第15-17页 |
| ·抗性鉴定 | 第15-17页 |
| ·抗源筛选和抗病育种 | 第17页 |
| ·抗性遗传 | 第17页 |
| ·问题与展望 | 第17-19页 |
| ·小麦纹枯病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7-18页 |
| ·小麦纹枯病应重点加强研究的方向 | 第18-19页 |
| 3 小麦分子标记与QTL定位的研究进展 | 第19-24页 |
| ·分子标记的种类及发展 | 第19-21页 |
| ·QTL定位的方法及应用 | 第21-24页 |
| ·QTL作图原理 | 第22页 |
| ·QTL定位的方法 | 第22-23页 |
| ·QTL定位在小麦遗传育种上的应用 | 第23-24页 |
| ·利用分子标记进行QTL定位构建分子遗传图谱 | 第23页 |
| ·基于QTL定位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 第23-24页 |
| ·研究展望 | 第24页 |
| 4 SSR分子标记在小麦抗纹枯病研究中应用的可行性 | 第24-27页 |
| 二. 小麦纹枯病的抗性遗传分析 | 第27-35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7-29页 |
| ·试验材料及设计 | 第27-28页 |
| ·菌系及接种方法 | 第28页 |
| ·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法 | 第28-29页 |
| ·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的鉴定 | 第29页 |
| ·混合分布参数的极大似然估计 | 第29页 |
| ·一阶、二阶遗传参数的计算 | 第29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9-34页 |
| ·RIL群体纹枯病病情指数的方差分析和次数分布 | 第29-30页 |
| ·RIL群体纹枯病病情指数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 | 第30-34页 |
| ·遗传模型 | 第30-32页 |
| ·遗传参数的估计 | 第32-34页 |
| 3 小结 | 第34-35页 |
| 三. 小麦抗纹枯病的QTL定位研究 | 第35-45页 |
| 1 材料和方法 | 第35-37页 |
| ·供试材料和抗性鉴定 | 第35页 |
| ·SSR分析 | 第35-36页 |
| ·数据分析 | 第36-37页 |
| ·单标记回归分析 | 第37页 |
| ·作图与遗传距离估算及QTL定位 | 第37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7-43页 |
| ·RIL群体的病情指数分布及QTL适合性分析 | 第37-38页 |
| ·单标记回归分析 | 第38-39页 |
| ·连锁图的建立 | 第39-41页 |
| ·QTL的分析 | 第41-43页 |
| ·3B染色体上QTL的探索 | 第43页 |
| 3 小结 | 第43-45页 |
| 四. SSR标记在AR_z的后代群体和部分抗感品种中的验证 | 第45-48页 |
| 1 材料和方法 | 第45页 |
| ·供试材料 | 第45页 |
| ·PCR和电泳检测 | 第45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5-46页 |
| 3 小结 | 第46-48页 |
| 五. 讨论 | 第48-52页 |
| 1 小麦纹枯病的抗性遗传研究 | 第48-49页 |
| 2 小麦纹枯病QTL定位的研究 | 第49-50页 |
| 3 SSR标记的验证 | 第50-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9页 |
| 附录 | 第59-62页 |
| 致谢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