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写词 | 第1-11页 |
摘要 | 第11-13页 |
Abstract | 第13-15页 |
前言 | 第15-17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7-27页 |
·芸薹属作物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 第17-23页 |
·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 | 第17-18页 |
·芸薹属蔬菜组织培养主要再生途径 | 第18-19页 |
·器官发生途径 | 第18页 |
·原生质体再生植株途径 | 第18页 |
·胚状体发生途径 | 第18-19页 |
·影响芸薹属蔬菜器官离体再生植株的因素 | 第19-22页 |
·培养基 | 第19-20页 |
·基因型 | 第20-21页 |
·外植体类型 | 第21页 |
·外植体年龄、部位及生理状态 | 第21-22页 |
·芸薹属蔬菜组织培养中的玻璃化现象及其克服 | 第22-23页 |
·芸薹属蔬菜转基因研究进展 | 第23-24页 |
·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的应用 | 第23-24页 |
·遗传转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4页 |
·转基因蔬菜的生态和食品安全性 | 第24-27页 |
2 榨菜高频再生体系的构建及其优化 | 第27-45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27-29页 |
·实验材料 | 第27页 |
·培养基的组成及配置 | 第27-28页 |
·MS培养基 | 第27-28页 |
·培养基 | 第28页 |
·培养基的配置 | 第28页 |
·主要仪器 | 第28页 |
·材料的培养 | 第28页 |
·芽的再生诱导 | 第28-29页 |
·不定根的诱导及试管苗的移栽 | 第29页 |
·数据的处理 | 第2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9-41页 |
·不同激素类型及浓度配比对不定芽的诱导效果 | 第29-34页 |
·不同浓度BA和NAA配比对不定芽的诱导效果 | 第29-31页 |
·不同浓度BA、NAA和2,4-D的配比对不定芽的诱导效果 | 第31-32页 |
·不同浓度配比的BA和2,4-D对不定芽的诱导效果 | 第32-34页 |
·不同浓度配比的CPPU和2,4-D对不定芽的诱导效果 | 第34页 |
·基因型对再生体系的影响 | 第34页 |
·苗龄对不同外植体不定芽分化的影响 | 第34-35页 |
·子叶柄及下胚轴再生芽的极性现象 | 第35-37页 |
·AgNO3对外植体分化的促进作用 | 第37-38页 |
·不同琼脂浓度对于榨菜外植体分化的影响 | 第38页 |
·蔗糖浓度对外植体分化的影响 | 第38-39页 |
·再生苗的生根 | 第39-41页 |
·讨论 | 第41-45页 |
·外源激素 | 第41-42页 |
·外植体类型及部位 | 第42页 |
·基因型 | 第42-43页 |
·苗龄 | 第43页 |
·AgNO3 | 第43页 |
·琼脂浓度及蔗糖浓度 | 第43-45页 |
3 榨菜的遗传转化及其影响因子的研究 | 第45-5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5-48页 |
·实验材料、菌株及抗生素 | 第45页 |
·培养基 | 第45-46页 |
·预培养基 | 第45-46页 |
·共培养基 | 第46页 |
·分化培养基 | 第46页 |
·生根培养基 | 第46页 |
·抗生素浓度的筛选 | 第46页 |
·壮观霉素对榨菜带柄子叶及下胚轴分化的影响 | 第46页 |
·不同抑菌素的抑菌效果及其对下胚轴芽分化的影响 | 第46页 |
·榨菜外植体的遗传转化 | 第46-47页 |
·农杆菌介导转化榨菜的主要步骤 | 第46页 |
·不同预培养时间、侵染时间、菌液浓度及共培养时间的比较 | 第46-47页 |
·抗性苗的获得及其分子检测 | 第47-48页 |
·植物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47页 |
·转基因植株的PCR检测 | 第47-4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8-52页 |
·壮观霉素对不同外植体诱导不定芽的影响 | 第48页 |
·不同抑菌素的抑菌效果比较及对下胚轴芽分化的影响 | 第48-49页 |
·不同预培养时间、浸染时间及菌液浓度对外植体抗性愈伤组织及不定芽产生的影响 | 第49-50页 |
·不同共培养时间对榨菜外植体转化效果比较 | 第50-51页 |
·不同外植体类型及再生培养基对榨菜转化的影响 | 第51-52页 |
·抗性苗的获得及其PCR检测 | 第52页 |
·讨论 | 第52-55页 |
·壮观霉素对外植体不定芽分化的影响 | 第52-53页 |
·不同抑菌抗生素的抑制效果及其对外植体不定芽分化的影响 | 第53页 |
·预培养时间、浸染时间、菌液浓度及共培养时间对抗性芽产生的影响 | 第53-54页 |
·不同外植体类型及再生培养基对芥菜转化的影响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