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8页 |
一、 依法治国的思想渊源 | 第8-11页 |
(一) 中国“法治”思想追踪 | 第8-9页 |
1、 中国古代的“法治”思想 | 第8页 |
2、 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法治”思想 | 第8-9页 |
(二) 马克思主义的法制理论渊源 | 第9-11页 |
1、 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法制的构想 | 第9-10页 |
2、 列宁的社会主义法制思想与实践 | 第10-11页 |
3、 斯大林的社会主义法制思想 | 第11页 |
二、 中国共产党对依法治国方略的探索历程 | 第11-20页 |
(一) 艰辛开拓: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法制思想与实践 | 第11-14页 |
1、 破旧法、立新法 | 第11-12页 |
2、 法制建设的目标:依宪治国 | 第12-13页 |
3、 法制建设的基本原则:人民主权原则 | 第13-14页 |
(二) 民主制度化、法制化:奠定依法治国基石 | 第14-17页 |
1、 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 | 第14-15页 |
2、 确立从“人治”到法治社会的目标 | 第15-16页 |
3、 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 | 第16-17页 |
4、 坚持两手抓: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需要 | 第17页 |
(三) 依法治国:执政方式的理性选择 | 第17-20页 |
1、 50年求索的高峰:依法治国方略的形成 | 第17-18页 |
2、 依法治国的新内涵 | 第18-19页 |
3、 治国方式的理性选择:依法治国 | 第19-20页 |
三、 依法治国方略的运行模式创新、可行性评析及历史意义 | 第20-32页 |
(一) 运行模式创新 | 第20-25页 |
1、 民主立法:依法治国的前提 | 第20-21页 |
2、 党的领导:依法治国的关键 | 第21-22页 |
3、 依法行政:依法治国的重心 | 第22-24页 |
4、 民主监督:依法治国的保障 | 第24页 |
5、 司法公正:依法治国的标志 | 第24-25页 |
(二) 依法治国方略的可行性评析 | 第25-29页 |
1、 市场经济:依法治国的经济基础 | 第25-27页 |
2、 政治体制改革:依法治国的制度保障 | 第27-28页 |
3、 精神文明建设:依法治国的价值观念基础 | 第28-29页 |
(三) 依法治国的历史意义 | 第29-32页 |
1、 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 第29-30页 |
2、 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 第30-31页 |
3、 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 第31-32页 |
四、 新时期依法治国进程中的困境、对策思考及前景展望 | 第32-45页 |
(一) 依法治国进程中的困境 | 第32-36页 |
1、 “人治”治国方式的怪圈 | 第32-33页 |
2、 依靠政策治国 | 第33-34页 |
3、 党、法关系存误区 | 第34-35页 |
4、 监督机制的薄弱 | 第35-36页 |
(二) 对策思考 | 第36-43页 |
1、 创造从“人治”向依法治国转变的社会条件 | 第36-37页 |
2、 依靠法律和政策相结合,以依靠法律为主 | 第37-38页 |
3、 加强和改善党对依法治国的领导 | 第38-40页 |
4、 改善党政关系 | 第40-41页 |
5、 建立民主监督机制 | 第41-43页 |
(三) 依法治国方略的前景展望 | 第43-45页 |
1、 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 第44页 |
2、 具有强劲的发展动力 | 第44页 |
3、 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 第44-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参考书目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