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阜康地区森林资源与环境的空间分析 | 第1-110页 |
第一章 新疆阜康地区森林资源与环境空间数据库的研究 | 第8-26页 |
前言 | 第8-9页 |
1 研究地区概况 | 第9-10页 |
2 森林资源空间数据的建立方法 | 第10-15页 |
2. 1 森林地理空间数据库概念 | 第10-12页 |
2. 2 森林空间数据库的建立 | 第12-15页 |
2. 2. 1 软件平台 | 第12-13页 |
2. 2. 2 新疆阜康地区的空间数据信息源 | 第13页 |
2. 2. 3 阜康地区地形图的矢量化 | 第13-14页 |
2. 2. 4 阜康地区森林分布图扫描图的矢量化 | 第14页 |
2. 2. 5 属性库的追加 | 第14-15页 |
2. 2. 6 ArcGIS地图的导入与编辑 | 第15页 |
3 新疆阜康地区各时期的遥感图象处理 | 第15-21页 |
3. 1 遥感图象应用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3. 2 图像解译增强 | 第16-19页 |
3. 3 图像分类 | 第19-21页 |
4 结论 | 第21-24页 |
参考文献 | 第24-26页 |
第二章 新疆阜康地区数字高程模型及其粗差检测分析 | 第26-46页 |
1 研究地区概况 | 第26-27页 |
2 研究方法 | 第27-35页 |
2. 1 基础资料 | 第27页 |
2. 2 由地形图构造的DEM模型 | 第27-33页 |
2. 2. 1 数字高程模型概念 | 第27-28页 |
2. 2. 2 由地形图获取DEM数据 | 第28-31页 |
2. 2. 3 森林GIS分布图加载地形图DEM图 | 第31-33页 |
2. 3 DEM数据的坡度、坡向分析 | 第33-35页 |
3 结果分析 | 第35-43页 |
3. 1 DEM数据质量检查 | 第35-42页 |
3. 1. 1 目视检查 | 第35-36页 |
3. 1. 2 自动检查 | 第36-42页 |
3. 2 可视性分析 | 第42-43页 |
4 结论 | 第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第三章 新疆阜康地区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 第46-61页 |
1 前言 | 第46-47页 |
2. 研究方法 | 第47-51页 |
2. 1 研究地点 | 第47-49页 |
2. 2 研究方法 | 第49-51页 |
2. 2. 1 景观分类与制图 | 第49-50页 |
2. 2. 2 景观格局计算 | 第50页 |
2. 2. 3 景观分析的过程 | 第50-51页 |
3. 景观分析结果 | 第51-57页 |
3. 1 斑块水平上的指标比较 | 第51-52页 |
3. 2 斑块类型水平上的指标比较 | 第52-55页 |
3. 3 景观水平上的指标比较 | 第55-57页 |
4 结论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第4章 新疆阜康地区森林环境的空间分析初步 | 第61-79页 |
1 前言 | 第61-62页 |
2 研究地点 | 第62-63页 |
3 研究方法 | 第63-71页 |
3. 1 森林生态效益的似乎不相关模型 | 第63-67页 |
3. 2 模型中的参数估计 | 第67-69页 |
3. 3 森林生态效益计量的“有效面积系数” | 第69-71页 |
4 结果分析 | 第71-76页 |
5 结论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79页 |
第五章 利用新疆气象站资料研究年降雨量的空间分布规律 | 第79-101页 |
1 前言 | 第79-80页 |
2 研究资料 | 第80-81页 |
2. 1 气象资料 | 第80页 |
2. 2 地形资料 | 第80-81页 |
3 研究方法 | 第81-82页 |
4 结果与讨论 | 第82-98页 |
4. 1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 | 第82-84页 |
4. 1. 1 趋势分析(Trend Analysis) | 第83-84页 |
4. 1. 2 正态QQ图 | 第84页 |
4. 2 表面预测和误差建模 | 第84-97页 |
4. 2. 1 模型的选择-确定性内插-反距离加权内插法 | 第85-87页 |
4. 2. 2 模型的选择-地统计内插--半变异函数建模和克里格插值 | 第87-94页 |
4. 2. 3 模型的选择-地统计内插---协同克里格插值 | 第94-97页 |
4. 3 模型检验与对比 | 第97-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1页 |
致谢 | 第101-102页 |
附录 | 第102-109页 |
简历 | 第109-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