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4页 |
英文摘要 | 第14-19页 |
文献综述 | 第19-25页 |
引言 | 第25-27页 |
第1章 导言 | 第27-40页 |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背景 | 第27-31页 |
·新的科技革命的兴起 | 第27-28页 |
·“知识经济”发展 | 第28-29页 |
·经济全球化与科技全球化 | 第29-31页 |
·相关概念 | 第31-34页 |
·高新技术成果 | 第31-32页 |
·高新技术产业 | 第32-34页 |
·研究范围、目标及思路 | 第34-35页 |
·研究范围界定 | 第34页 |
·研究的预期目标 | 第34页 |
·主要研究思路 | 第34-35页 |
·研究方法及基本假设 | 第35-36页 |
·主要研究方法选择 | 第35页 |
·研究所用资料选用 | 第35页 |
·主要的理论假定 | 第35-36页 |
·相关研究综述 | 第36-40页 |
·国外相关研究主要内容及结论 | 第36-38页 |
·国内相关研究主要内容及结论 | 第38-39页 |
·国内外研究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 | 第39-40页 |
第2章 理论借鉴 | 第40-60页 |
·经济增长理论借鉴 | 第40-43页 |
·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与演变 | 第40-41页 |
·马克思的经济增长理论 | 第41页 |
·新经济理论内涵 | 第41-42页 |
·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新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 第42页 |
·高新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第42-43页 |
·小结: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引擎 | 第43页 |
·技术创新理论 | 第43-47页 |
·技术创新的定义 | 第43页 |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 第43-44页 |
·技术创新的内涵 | 第44-45页 |
·技术创新的类型 | 第45-46页 |
·技术创新的发展趋势 | 第46-47页 |
·制度创新理论 | 第47-48页 |
·制度及制度创新的内涵 | 第47页 |
·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关系分析 | 第47-48页 |
·制度创新与科技、经济发展 | 第48页 |
·知识经济理论 | 第48-51页 |
·知识经济的来龙去脉 | 第48-49页 |
·知识经济是一种经济资源 | 第49页 |
·知识经济与技术创新 | 第49-50页 |
·知识经济与人力资本 | 第50页 |
·对“新经济”理论的呼唤 | 第50-51页 |
·经济全球化 | 第51-55页 |
·国际分工与协作 | 第51-52页 |
·国际市场形成与国内市场的国际化 | 第52-53页 |
·国际机遇与竞争 | 第53-54页 |
·国家经济安全 | 第54-55页 |
·竞争力理论 | 第55-60页 |
·竞争力与核心竞争力 | 第55-57页 |
·竞争力构成要素的演进 | 第57-58页 |
·我国的现状与应对措施 | 第58-60页 |
第3章 高新技术成果概述 | 第60-71页 |
·高新技术成果的内涵 | 第60页 |
·高新技术、高技术成果 | 第60页 |
·新技术、新技术成果 | 第60页 |
·高新技术成果 | 第60页 |
·高新技术产业 | 第60页 |
·高新技术成果的分类 | 第60-61页 |
·按技术所属学科领域的分类 | 第60-61页 |
·按技术的应用领域的分类 | 第61页 |
·按技术的可控程度的分类 | 第61页 |
·按技术的风险性程度的分类 | 第61页 |
·按其它标准的分类 | 第61页 |
·高新技术成果的特点 | 第61-63页 |
·高群体性 | 第61-62页 |
·高智力 | 第62页 |
·高渗透 | 第62页 |
·高投资 | 第62页 |
·高风险 | 第62页 |
·高增长 | 第62-63页 |
·高竞争 | 第63页 |
·高战略 | 第63页 |
·高新技术成果创新 | 第63-66页 |
·高新技术成果创新过程 | 第63-64页 |
·高新技术成果创新条件 | 第64-66页 |
·高新技术成果评价 | 第66-71页 |
·技术水平的评价 | 第66-67页 |
·商业价值评价 | 第67页 |
·对国家安全保障的影响评价 | 第67-68页 |
·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评价 | 第68-69页 |
·风险评价 | 第69-71页 |
第4章 高新技术成果转化 | 第71-82页 |
·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内涵 | 第71-72页 |
·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含义 | 第71页 |
·高新技术成果的有限转化与充分转化 | 第71页 |
·高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 | 第71-72页 |
·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过程分析 | 第72-76页 |
·高新技术成果的生产性试验(中试) | 第72-73页 |
·高新技术成果的传播与交易 | 第73-74页 |
·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 | 第74-76页 |
·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条件 | 第76-78页 |
·市场对高新技术成果的有效需求 | 第76页 |
·高新技术成果充分成熟并具体良好商业价值 | 第76页 |
·具备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基础条件与制度环境 | 第76-77页 |
·存在拥有投资能力和运作能力的业主 | 第77-78页 |
·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途径 | 第78-80页 |
·高新技术成果经市场交易通过业主转化 | 第78页 |
·高新技术成果由研究开者与业主合作转化 | 第78页 |
·高新技术成果通过研究开发主体自主转化 | 第78-79页 |
·高新技术成果通过政府行为转化 | 第79-80页 |
·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成本与效益 | 第80-82页 |
·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直接成本 | 第80页 |
·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间接成本 | 第80页 |
·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直接效益 | 第80-81页 |
·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间接效益 | 第81页 |
·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成本与效益的比较 | 第81-82页 |
第5章 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影响因素 | 第82-91页 |
·市场对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影响 | 第82-84页 |
·市场对高新技术成果的需求态势 | 第82页 |
·市场对高新技术成果的需求类型 | 第82-83页 |
·市场风险对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影响 | 第83-84页 |
·高新技术成果属性对其转化的影响 | 第84-85页 |
·高新技术成果的成熟度及可靠性 | 第84页 |
·高新技术成果的商业价值 | 第84页 |
·技术风险对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影响 | 第84-85页 |
·高新技术成果的技术性能与价格 | 第85页 |
·投入与产出对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影响 | 第85-88页 |
·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投资规模 | 第86页 |
·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投资回报水平 | 第86-88页 |
·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投资回收期 | 第88页 |
·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环境因素 | 第88-91页 |
·政治环境 | 第88-89页 |
·经济环境 | 第89页 |
·制度建设对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影响 | 第89-90页 |
·社会经济形势对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影响 | 第90页 |
·市场发育对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影响 | 第90-91页 |
第6章 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主体行为分析 | 第91-101页 |
·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主体界定 | 第91-93页 |
·成果转化主体 | 第91页 |
·高新技术成果的提供者:研究开发机构及人员 | 第91-92页 |
·高新技术成果的传播者:中介机构 | 第92页 |
·高新技术成果的使用者:企业(业主) | 第92-93页 |
·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重要角色:政府 | 第93页 |
·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主体的行为目标 | 第93-95页 |
·政府在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中的行为目标 | 第93-94页 |
·研究开发者在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中的行为目标 | 第94-95页 |
·中介机构在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中的行为目标 | 第95页 |
·企业(业主)在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中的行为目标 | 第95页 |
·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驱动力 | 第95-96页 |
·社会需求的驱动 | 第95-96页 |
·政府对高新技术的推动 | 第96页 |
·企业的创新偏好驱使 | 第96页 |
·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驱动力的作用 | 第96-98页 |
·需求拉动的作用机理 | 第96-97页 |
·政府启动的作用机理 | 第97页 |
·企业的作用机理 | 第97-98页 |
·不同主体在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目标中的矛盾与冲突 | 第98页 |
·不同主体在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中目标的衔接与协调 | 第98-99页 |
·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中不同主体的行为博弈 | 第99-101页 |
·政府与研究开发者之间的行为博弈 | 第99页 |
·政府与企业(业主)之间的行为博弈 | 第99页 |
·高新技术成果提供者与使用者之间的行为博弈 | 第99-100页 |
·中介机构与成果提供者及使用者之间的行为博弈 | 第100-101页 |
第7章 典型国家高新技术成果转化 | 第101-110页 |
·美国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 | 第101-103页 |
·高新技术成果研究和转化发展态势 | 第101页 |
·美国对科技研究开发(R&D)的投入 | 第101-102页 |
·美国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支持 | 第102-103页 |
·美国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和新产品开发中的做法 | 第103页 |
·美国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绩效 | 第103页 |
·日本高新技术成果转化 | 第103-104页 |
·日本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发展态势 | 第103-104页 |
·日本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主要政策 | 第104页 |
·德国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 | 第104-105页 |
·德国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发展态势 | 第104页 |
·德国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主要模式 | 第104-105页 |
·德国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支撑条件和政策保障 | 第105页 |
·印度高新技术成果转化 | 第105-106页 |
·印度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态势 | 第105页 |
·印度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政策支持 | 第105-106页 |
·印度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绩效 | 第106页 |
·国外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启示 | 第106-110页 |
·政府在硅谷发展中的作用 | 第106-108页 |
·大学在硅谷发展中的作用 | 第108页 |
·企业和产业组织的影响 | 第108页 |
·技术与产业发展的影响 | 第108-109页 |
·资本市场的作用 | 第109-110页 |
第8章 我国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现状分析 | 第110-124页 |
·我国高新技术成果研究开发现状(成果供给) | 第110-111页 |
·我国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基本情况 | 第110页 |
·我国科技体系发展概况 | 第110-111页 |
·科技与经济相结合情况方针的确立和发展 | 第111页 |
·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新技术成果的需求 | 第111-114页 |
·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新技术成果的潜在需求 | 第111页 |
·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有效需求 | 第111-112页 |
·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差异 | 第112-113页 |
·高新技术成果需求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差异 | 第113-114页 |
·高新科技成果转化与跨越发展的例子屡见不鲜 | 第114页 |
·我国高新技术成果构成及转化态势 | 第114-117页 |
·我国科技成果构成在不同时期各有其特点和侧重,主要经历三个阶段 | 第114-115页 |
·我国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相关政策 | 第115-116页 |
·我国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主要模式与途径 | 第116-117页 |
·我国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现状 | 第117页 |
·中国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不畅的原因剖析 | 第117-121页 |
·我国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不畅的现状 | 第117页 |
·我国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不畅的原因分析 | 第117-121页 |
·中国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经验与教训 | 第121-124页 |
第9章 我国高新技术成果的有效供给 | 第124-136页 |
·高新技术成果的有效供给及转化 | 第124页 |
·高新技术成果供给是转化的基础 | 第124页 |
·高新技术成果的供给与有效供给 | 第124页 |
·高新技术成果“有效供给--转化--有效供给”循环 | 第124页 |
·中国高新技术成果研究开发体系构建 | 第124-128页 |
·科研机构政策与运行机制创新 | 第124-125页 |
·高校科研机构建设 | 第125-126页 |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 第126页 |
·民营科研机构建设 | 第126-127页 |
·政府制度创新建设 | 第127页 |
·中国高新技术创新体系(研究开发体系)整合 | 第127-128页 |
·我国高新技术成果研究开发的需求导向 | 第128-131页 |
·我国对高新技术成果的基本需求 | 第128-129页 |
·我国对高新技术成果研究开发的重点领域选择 | 第129页 |
·我国对高新技术成果研究开发的主要类型选择 | 第129-131页 |
·我国对高新技术成果研究开发的应用目标选择 | 第131页 |
·相关配套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 第131-132页 |
·新产品的初步设计 | 第131页 |
·技术设计 | 第131-132页 |
·生产性试验(中试) | 第132页 |
·工艺设计 | 第132页 |
·市场试销 | 第132页 |
·员工培训 | 第132页 |
·我国高新技术成果的传播 | 第132-136页 |
·高新技术成果传播体系进度 | 第132-133页 |
·相关配套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 第133页 |
·高新技术成果传播手段的现代化 | 第133-134页 |
·高新技术成果传播中的不足与过度 | 第134-136页 |
第10章 我国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流通机制 | 第136-146页 |
·高新技术成果的商业化 | 第136-137页 |
·高新技术成果商业化的重要地位 | 第136页 |
·高新技术成果研发的起点应是市场上最需要的产品 | 第136页 |
·高新技术成果应具有经济实用性 | 第136-137页 |
·高新技术成果商业化的主要特点 | 第137-138页 |
·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中的不确定性 | 第137页 |
·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中的商业流通费用缺位 | 第137-138页 |
·高新技术成果商业化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 第138页 |
·高新技术成果商业化获得成功的战略因素 | 第138页 |
·高新技术成果商业化获得成功的具体措施 | 第138-140页 |
·善于利用外部的科技成果 | 第138-139页 |
·重视技术市场 | 第139页 |
·重视“关键人物”的特殊作用 | 第139页 |
·灵活的管理办法 | 第139-140页 |
·及时对市场需求跟踪和进行预测 | 第140页 |
·高新技术成果的流通机制 | 第140-142页 |
·高新技术成果流通扩散的一般过程 | 第140页 |
·高新技术成果扩散的载体 | 第140-141页 |
·高新技术成果流通中的中介作用 | 第141-142页 |
·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流通的运行机制 | 第142-143页 |
·供求机制 | 第142页 |
·计划机制 | 第142-143页 |
·中介机制 | 第143页 |
·激励机制 | 第143页 |
·加快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的成功经验 | 第143-144页 |
·加强对科技事业的宏观管理 | 第143页 |
·重视基础研究,增强开发后劲 | 第143页 |
·大力开展应用技术的开发研究 | 第143-144页 |
·实行自主开发与技术引进战略 | 第144页 |
·促进高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和结合 | 第144页 |
·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案例借鉴 | 第144-146页 |
第11章 我国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支撑体系建设 | 第146-155页 |
·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人才体系建设 | 第146-148页 |
·高新技术成果研究开发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 第146页 |
·高新技术成果转化运作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 第146-147页 |
·人才资源的有效利用 | 第147-148页 |
·市场体系建设 | 第148-149页 |
·全国统一的要素市场建设 | 第148页 |
·全国统一的商品市场建设 | 第148页 |
·市场制度体系建设 | 第148-149页 |
·市场行为与秩序的规范(信用问题) | 第149页 |
·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基础条件建设 | 第149-150页 |
·生态环境建设 | 第149页 |
·交通运输及仓储设施建设 | 第149-150页 |
·能源设施建设 | 第150页 |
·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投资体系建设 | 第150-154页 |
·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风险投资 | 第150-151页 |
·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信贷投资 | 第151-152页 |
·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融资 | 第152页 |
·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税收支持 | 第152-153页 |
·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产业发展基金投资 | 第153页 |
·业主投资 | 第153-154页 |
·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 第154-155页 |
第12章 我国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制度创新 | 第155-161页 |
·建立和完善高新技术成果产权保护制度 | 第155-157页 |
·科学合理界定高新技术成果的产权(内容、归属) | 第155-156页 |
·注重专利保护 | 第156页 |
·注重知识产权制度建设 | 第156-157页 |
·加快制定促进高新技术成果利用和扩散政策 | 第157页 |
·建立和完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风险投资制度 | 第157-158页 |
·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 第158-159页 |
·加强企业制度创新建设 | 第159-161页 |
第13章 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实行新型化工业 | 第161-166页 |
·科技创新能力的巨大能动作用 | 第161-162页 |
·科技创新能力的内涵需加快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创新 | 第161页 |
·加快高新技术成果有利于保障国家安全 | 第161页 |
·高新技术成果顺利转化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因素 | 第161页 |
·高新技术成果顺利转化是知识经济的强大动力 | 第161-162页 |
·加快实施我国科技创新战略 | 第162-163页 |
·科技创新跨越战略 | 第162页 |
·加快科技管理体制创新 | 第162页 |
·加快现代企业家队伍建设 | 第162-163页 |
·新型工业化道路需要大批高新技术成果转化 | 第163-164页 |
·新型化工业在发展中国家的新内涵 | 第163页 |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目标之一 | 第163-164页 |
·加快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在要求 | 第164页 |
·积极探索走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 第164-166页 |
·切实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 第164页 |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从业人员比重下降 | 第164-165页 |
·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 | 第165页 |
·加快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大力培育新兴产业 | 第165-166页 |
第14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运用 | 第166-174页 |
·研究结论 | 第166-169页 |
·政策运用 | 第169-174页 |
参考文献 | 第174-176页 |
附: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176-177页 |
致谢 | 第1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