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设计论文--民用建筑论文--公共建筑论文--展览馆、博物馆、美术馆论文

现代博物馆设计研究——大众化走向下的当代博物馆建筑设计观及设计方法

绪论第1-13页
第一章 现代博物馆的产生与博物馆建筑的演变第13-21页
 1.1 博物馆的定义第13-14页
  1.1.1 博物馆的当代定义第13页
  1.1.2 博物馆定义的变化趋向第13-14页
 1.2 现代博物馆建筑的历史回顾第14-21页
  1.2.1 近代博物馆建筑的产生第14页
  1.2.2 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初的博物馆建筑第14-15页
  1.2.3 二十世纪50~60年代博物馆建筑第15-17页
  1.2.4 当代博物馆建筑第17-21页
第二章 当代博物馆现象和当代博物馆的角色第21-32页
 2.1 当代博物馆建设及使用热潮的动因第21-23页
  2.1.1 社会经济背景第21-22页
  2.1.2 社会文化环境第22-23页
 2.2 博物馆社会角色的转变——博物馆作为社会的一面镜子第23-28页
  2.2.1 作为“城市纪念碑”的传统角色及其软化第24-26页
  2.2.2 作为“大众的建筑”的现代角色及其演变第26-28页
 2.3 当代社会中博物馆的角色第28-32页
  2.3.1 作为城市与国家理念的宣言第28-29页
  2.3.2 作为休闲、娱乐的场所第29页
  2.3.3 作为当地的文化中心第29-30页
  2.3.4 作为公共交流的“窗口”第30-32页
第三章 当代博物馆的大众化走向第32-44页
 3.1 当代博物馆的大众化走向第32-34页
  3.1.1 大众化走向的社会驱动力第32-33页
  3.1.2 大众化走向的内涵第33-34页
 3.2 大众化走向在博物馆整体特征上的反映第34-40页
  3.2.1 类型层次的多样化第34-35页
  3.2.2 性质和使用更开放第35-36页
  3.2.3 展演手段更加丰富第36页
  3.2.4 形象更开放和自由第36-40页
 3.3 大众化走向与博物馆的建筑设计第40-44页
  3.3.1 大众化走向与博物馆社会职能的发展第40-41页
  3.3.2 大众化走向与博物馆的建筑设计观第41-42页
  3.3.3 大众化走向下博物馆建筑设计的研究主题第42-44页
第四章 “大众化”设计观在城市设计层面上的反映——“博物馆活动融入城市生活”第44-65页
 4.1 从公众需要出发的博物馆设计定位第44页
 4.2 融入公众生活的博物馆选址第44-51页
  4.2.1 都市广场与都市景观区域第45-47页
  4.2.2 公共建筑聚集区第47-50页
  4.2.3 特定历史地段第50-51页
 4.3 尊重当地公众的群体记忆的场所处理第51-55页
  4.3.1 新建与扩建时的设计策略第51-54页
  4.3.2 特殊的处理模式——“再生型”博物馆第54-55页
 4.4 创造吸引公众参与的外部公共空间第55-65页
  4.4.1 吸引公众参与的设计原则第55-57页
  4.4.2 外部公共活动空间的形态分析及其的人性化设计策略第57-65页
第五章 “大众化”设计观在建筑空间设计上的反映——“馆内公共活动区的重新塑造”第65-81页
 5.1 当代博物馆公共活动的发展第65页
  5.1.1 当代观众需求的变化第65页
  5.1.2 当代博物馆公共活动区的范围第65页
 5.2 “大众化”目标下博物馆公共活动区的空间设计走向第65-81页
  5.2.1 提高展览空间的活力第65-74页
  5.2.2 优化休息和交往空间第74-76页
  5.2.3 引入“非博览”空间(其它文化、商业设施)第76-81页
第六章 中国当代博物馆的建设与博物馆的大众化第81-91页
 6.1 我国博物馆的现状概况第81-82页
 6.2 改革开放至今的博物馆事业的发展第82-84页
  6.2.1 博物馆的建设第82-83页
  6.2.2 博物馆的使用第83-84页
 6.3 建设前景第84-85页
  6.3.1 文化需求第85页
  6.3.2 投资条件第85页
 6.4 局限与挑战第85-91页
  6.4.1 建设和运营方面的不足与大众化发展的方向第86-88页
  6.4.2 建筑设计上的缺陷第88-89页
  6.4.3 设计观有待转变(结语)第89-91页
致谢第91-92页
参考文献第92-93页

论文共9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审美的同异性
下一篇:湖北省公路水毁量同非降雨因子关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