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1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5-58页 |
1. 前言 | 第15页 |
2. 寄生蜂与寄主昆虫的关系 | 第15-16页 |
3. 寄主昆虫的免疫反应 | 第16-33页 |
3.1 昆虫免疫系统的特征及功能 | 第16页 |
3.2 昆虫的体液免疫 | 第16-20页 |
3.2.1 可诱导的抗细菌和抗真菌肽 | 第17-18页 |
3.2.1.1 天蚕素类 | 第17-18页 |
3.2.2 环状抗菌肽类 | 第18-19页 |
3.2.4 富脯氨酸肽 | 第19-20页 |
3.2.5 富甘氨酸肽 | 第20页 |
3.2.6 其它的肽和多肽 | 第20页 |
3.3 昆虫的细胞免疫 | 第20-27页 |
3.3.1 昆虫血细胞的分类 | 第20-21页 |
3.3.2 昆虫血细胞的来源与分化 | 第21-22页 |
3.3.3 血细胞的免疫反应 | 第22-27页 |
3.3.3.1 外源入侵物的识别 | 第23-25页 |
3.3.3.2 包囊过程中的血细胞的粘连 | 第25-26页 |
3.3.3.3 包囊的终止和杀死机制 | 第26-27页 |
3.4 免疫信号的传导 | 第27-30页 |
3.5 免疫基因的表达 | 第30-32页 |
3.6 免疫反应的诱导 | 第32-33页 |
4. 寄生蜂逃避寄主免疫反应的防御策略 | 第33-42页 |
4.1 免疫抑制的被动机制 | 第33-37页 |
4.1.1 逃避 | 第33-34页 |
4.1.2 位于特殊组织内发育 | 第34-35页 |
4.1.3 表面特征 | 第35-37页 |
4.2 免疫抑制的主动机 | 第37-41页 |
4.2.1 毒液 | 第37-39页 |
4.2.2 畸形细胞 | 第39-40页 |
4.2.3 多分DNA病毒(PDV) | 第40-41页 |
4.3 被动防御与主动防御的关系 | 第41-42页 |
5. 参考文献 | 第42-58页 |
第二章 亚洲玉米螟幼虫血细胞的分类和性质研究 | 第58-74页 |
1. 前言 | 第58-60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60-62页 |
2.1 供试昆虫 | 第60页 |
2.2 血细胞数量及行为的观察 | 第60-61页 |
2.3 血细胞透射电镜观察 | 第61页 |
2.4 Sephadex A-25葡聚糖凝胶珠的注射 | 第61页 |
2.5 包囊的分析 | 第61-62页 |
2.6 体外培养条件下血细胞的包囊 | 第62页 |
2.7 数据分析 | 第62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62-69页 |
3.1 血细胞的分类 | 第62-64页 |
3.2 总血细胞数(THC)和不同类别血细胞数(DHC) | 第64-65页 |
3.3 血细胞行为 | 第65-67页 |
3.3.1 粒细胞 | 第65-66页 |
3.3.2 浆细胞 | 第66-67页 |
3.4 血细胞的包囊 | 第67-68页 |
3.5 体外培养的血细胞的包囊 | 第68-69页 |
4. 讨论 | 第69-71页 |
5.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第三章 寄生对亚洲玉米螟幼虫血细胞免疫反应的影响 | 第74-89页 |
1. 前言 | 第74-76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76-77页 |
2.1 实验试虫 | 第76页 |
2.2 寄生 | 第76页 |
2.2.1 寄生条件的选择 | 第76页 |
2.2.2 寄生 | 第76页 |
2.3 寄生后玉米螟幼虫血细胞的THC与DHC | 第76页 |
2.4 寄生后玉米螟幼虫血细胞的超微结构 | 第76-77页 |
2.5 浆细胞的行为 | 第77页 |
2.6 Sephadex A-25葡聚糖凝胶珠的注射 | 第77页 |
2.7 包囊和黑化的分析 | 第77页 |
2.8 数据分析 | 第77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77-85页 |
3.1 最佳寄生条件 | 第77页 |
3.2 寄生对亚洲玉米螟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77-78页 |
3.2.1 发育期 | 第77页 |
3.2.2 外观 | 第77页 |
3.2.3 体重 | 第77-78页 |
3.3 寄生对亚洲玉米螟幼虫血细胞THC和DHC的影响 | 第78-80页 |
3.4 形态与超微形态 | 第80页 |
3.5 浆细胞的附着延展性 | 第80-81页 |
3.6 包囊与黑化 | 第81-85页 |
4. 讨论 | 第85-86页 |
5. 参考文献 | 第86-89页 |
第四章 腰带长体茧蜂逃避寄主免疫反应机理的初步研究 | 第89-104页 |
1. 前言 | 第89-91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91-94页 |
2.1 试虫 | 第91页 |
2.2 寄生 | 第91页 |
2.3 卵的解剖 | 第91-92页 |
2.4 胚胎的解剖 | 第92页 |
2.5 Driselase(崩溃酶)处理 | 第92页 |
2.6 卵的包囊 | 第92页 |
2.7 透射电镜切片制备 | 第92页 |
2.8 蛋白提取 | 第92-93页 |
2.9 蛋白浓度测定 | 第93页 |
2.10 电泳样品处理 | 第93页 |
2.11 电泳 | 第93-94页 |
2.12 Western-blotting检测 | 第94页 |
2.13 FITC-lectin标记 | 第9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94-100页 |
3.1 卵的发育 | 第94-97页 |
3.2 卵巢不同部位卵的特征 | 第97页 |
3.3 卵的超微结构 | 第97-98页 |
3.4 不同卵的包囊 | 第98-99页 |
3.5 酶处理后卵的包囊及超微结构 | 第99页 |
3.6 蛋白电泳 | 第99页 |
3.7 FITC-lectin标记 | 第99-100页 |
4. 讨论 | 第100-101页 |
5. 参考文献 | 第101-104页 |
第五章 腰带长体茧蜂cDNA文库的构建 | 第104-116页 |
1. 前言 | 第104-105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05-112页 |
2.1 实验试虫 | 第105页 |
2.2 寄生 | 第105页 |
2.3 总RNA的提取 | 第105-106页 |
2.4 总RNA电泳 | 第106页 |
2.5 mRNA的提取 | 第106-107页 |
2.6 第一链合成 | 第107页 |
2.7 第二链合成 | 第107-108页 |
2.8 DNA电泳 | 第108页 |
2.9 蛋白酶K消化 | 第108页 |
2.10 SfiI消化 | 第108-109页 |
2.11 使用CHROMASPIN-400除去小片段DNA | 第109-110页 |
2.12 cDNA连接与噬菌体的包装 | 第110页 |
2.13 未扩增文库的滴度检测 | 第110-111页 |
2.14 确定重组克隆百分比 | 第111页 |
2.15 文库扩增 | 第111-112页 |
3.结果与分析 | 第112-113页 |
3.1 总RNA与mRNA | 第112-113页 |
3.2 cDNA的丰度 | 第113页 |
3.3 文库滴度和重组百分率 | 第113页 |
4.讨论 | 第113-114页 |
4.1 方法的选择 | 第113-114页 |
4.2 样品的收集与RNA的提取 | 第114页 |
4.3 总RNA变性电泳时28SrRNA与18SrRNA的关系 | 第114页 |
5.参考文献 | 第114-116页 |
第六章 :97kD卵表面蛋白的多克隆抗体制备和基因克隆 | 第116-127页 |
1.前言 | 第116-117页 |
2.实验方法 | 第117-124页 |
2.1 制备胶电泳 | 第117-118页 |
2.1.1 寄生方法 | 第117页 |
2.1.2 蛋白提取 | 第117页 |
2.1.3 蛋白浓度测定 | 第117页 |
2.1.4 电泳样品处理 | 第117页 |
2.1.5 制备电泳 | 第117-118页 |
2.2 抗体的制备 | 第118-120页 |
2.2.1 免疫 | 第118-119页 |
2.2.2 小鼠抗血清制备 | 第119页 |
2.2.3 抗血清效价测定 | 第119-120页 |
2.2.3.1 ELISA间接法测抗体效价 | 第119-120页 |
2.2.3.2 点杂交法 | 第120页 |
2.3 基因克隆 | 第120-124页 |
2.3.1 目的基因的免疫学筛选 | 第120-123页 |
2.3.1.1 细菌裂解液制备与抗体的处理 | 第120-121页 |
2.3.1.2 阳性克隆的筛选 | 第121-122页 |
2.3.1.3 将λDNA转化成质粒DNA | 第122-123页 |
2.3.1.4 质粒DNA的提取(碱裂解法) | 第123页 |
2.3.1.5 酶切分析 | 第123页 |
2.3.2 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筛选阳性克隆 | 第123-124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124-126页 |
3.1 多克隆抗体效价 | 第124页 |
3.2 免疫筛选结果 | 第124-125页 |
3.3 PCR结果 | 第125-126页 |
4. 参考文献 | 第126-127页 |
附录:投、发文章列表 | 第127-128页 |
致谢 | 第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