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6-30页 |
第一节 研究课题与相关文献 | 第7-12页 |
1-1 研究现象与问题 | 第7页 |
1-2 相关文献 | 第7-9页 |
1-3 论文研究指导思想 | 第9-10页 |
1-4 研究中涉及的几个基本概念 | 第10-12页 |
第二节 地域性的立场与创作方法 | 第12-20页 |
2-1 地域主义的起义 | 第12-13页 |
2-2 无反顾狭义地域主义和具象地域主义 | 第13-15页 |
2-3 批判地域主义 | 第15-16页 |
2-4 上述理论对我们的启示 | 第16-20页 |
第三节 地域性特质及对建筑的影响 | 第20-30页 |
3-1 自然环境观 | 第20-23页 |
3-2 社会文化因素 | 第23-25页 |
3-3 构造的诗性 | 第25-26页 |
3-4 经济技术因素 | 第26-27页 |
3-5 现代建筑运动和全球化浪潮对地域性的影响 | 第27-30页 |
第二章 城市住宅地域性的表现方法 | 第30-43页 |
第一节 考虑建筑与周围环境、城市肌理的协调 | 第30-32页 |
1-1 瑞典斯德哥尔摩卓宁根多层公寓 | 第30-31页 |
1-2 英国伦敦Saint Mark’s Road居住区设计 | 第31页 |
1-3 奥勒冈州波特兰老城区阁楼住宅 | 第31-32页 |
第二节 体现传统的地域文化精神 | 第32-36页 |
2-1 日本建筑师的成功实践 | 第32-33页 |
2-2 斯里兰卡科伦坡JAYAKODY住宅 | 第33-34页 |
2-3 新加坡Pool Home | 第34-36页 |
第三节 体现传统住宅的空间特点 | 第36-39页 |
3-1 日本建筑师的成功实践 | 第36-37页 |
3-2 阿拉伯国家的住宅设计 | 第37页 |
3-3 南亚国家--气候对传统建筑空间影响的典型 | 第37-39页 |
第四节 建筑造型与细部设计 | 第39-43页 |
4-1 造型体现环境影响 | 第39-40页 |
4-2 借鉴当地民居的要素 | 第40页 |
4-3 技术、材料与建筑细部 | 第40-42页 |
4-4 多种因素的综合体现 | 第42-43页 |
第三章 国内住宅地域性设计方法与实践 | 第43-56页 |
第一节 空间:体现地域特点的住宅空间布局 | 第43-48页 |
1-1 中国传统城市住宅的空间特点 | 第43-44页 |
1-2 上海静安新福康里规划设计 | 第44-48页 |
第二节 环境:住宅与周围自然环境相协调 | 第48-51页 |
2-1 与地形地貌协调 | 第48-49页 |
2-2 与当地气候协调 | 第49-50页 |
2-3 住宅造型和细部设计 | 第50-51页 |
第三节 综合实例:苏州桐芳巷居住小区 | 第51-54页 |
3-1 苏州传统民居的特点 | 第51-52页 |
3-2 桐芳巷小区规划布局及特色 | 第52-54页 |
3-3 建筑艺术和传统风貌 | 第54页 |
第四节 回顾与总结 | 第54-56页 |
4-1 总结 | 第54-55页 |
4-2 需要进一步讨论的几个问题 | 第55-56页 |
第四章 我国城市住宅地域性所面临的挑战与出路 | 第56-65页 |
第一节 住宅商业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 第57-61页 |
1-1 城市住宅的商业化浪潮 | 第57页 |
1-2 建筑师受到商业化的制约 | 第57-58页 |
1-3 我国住宅设计的误区 | 第58-61页 |
第二节 城市住宅体现传统的难度 | 第61-63页 |
2-1 我国丰富多样的传统民居 | 第61页 |
2-2 传统民居的不足之处 | 第61-62页 |
2-3 民居无法适应城市要求 | 第62-63页 |
第三节 城市住宅地域性的出路 | 第63-65页 |
3-1 主要问题的总结 | 第63-64页 |
3-2 解决问题的思路 | 第64-65页 |
结语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