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目录 | 第6-8页 |
前言 | 第8-10页 |
第一章 玻璃采光顶的形式、分类及工程应用 | 第10-28页 |
1.1 玻璃采光顶的各种形式、分类和特点 | 第10-16页 |
1.2 玻璃采光顶及玻璃幕墙支承结构的工程应用 | 第16-23页 |
1.2.1 南京国际展览中心玻璃幕墙工程 | 第16-17页 |
1.2.2 广州新白云机场航站楼主楼、连接楼玻璃幕墙 | 第17-18页 |
1.2.3 深圳市民中心玻璃采光顶 | 第18-19页 |
1.2.4 北京植物园温室采光顶 | 第19-20页 |
1.2.5 浦东国际机场航站楼 | 第20-22页 |
1.2.6 广州会展中心张弦桁架结构 | 第22-23页 |
1.3 玻璃采光顶需要解决的问题 | 第23-26页 |
1.3.1 连接方式 | 第24-25页 |
1.3.2 结构选型与计算 | 第25页 |
1.3.3 荷载取值与材料选用 | 第25-26页 |
1.3.4 节点构造、制作与施工 | 第26页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6-28页 |
第二章 适用于大跨玻璃采光顶的新型张弦梁结构形式及形状确定 | 第28-41页 |
2.1 结构形式及特点 | 第28-29页 |
2.2 张弦梁结构形状的确定与膜结构找形的区别 | 第29-30页 |
2.3 形状确定的近似算法 | 第30-31页 |
2.4 形状确定的逆迭代法 | 第31-33页 |
2.5 形状确定的试算法 | 第33-35页 |
2.6 算例分析 | 第35-39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三章 新型张弦梁结构的静力计算分析 | 第41-59页 |
3.1 结构的计算模型 | 第41页 |
3.2 各单元刚度矩阵 | 第41-45页 |
3.2.1 索单元切线刚度矩阵推导 | 第41-44页 |
3.2.2 杆单元与梁单元 | 第44-45页 |
3.3 基本参数对结构静力性能的影响 | 第45-54页 |
3.3.1 矢跨比变化对结构性能的影响 | 第45-47页 |
3.3.2 预应力变化对结构性能的影响 | 第47-49页 |
3.3.3 支座高度变化对结构性能的影响 | 第49-51页 |
3.3.4 上弦梁截面变化对结构受力性能的影响 | 第51页 |
3.3.5 支座约束条件的影响 | 第51-52页 |
3.3.6 单榀张弦梁结构与多榀空间张弦梁结构受力性能比较 | 第52-54页 |
3.4 空间张弦梁结构体系的计算分析 | 第54-5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四章 玻璃采光顶支承结构形式的拓展、节点设计与施工 | 第59-78页 |
4.1 玻璃采光顶结构的拓展形式 | 第59-64页 |
4.1.1 提高空间结构刚度的方法 | 第59-60页 |
4.1.2 提高采光顶支承结构刚度的措施及新的结构形式 | 第60-64页 |
4.2 用于玻璃采光顶结构的节点形式 | 第64-75页 |
4.2.1 原有的节点形式 | 第64-68页 |
4.2.2 新型节点形式 | 第68-71页 |
4.2.3 点驳式玻璃顶及玻璃幕墙中各部分节点图 | 第71-75页 |
4.3 施工方法综述 | 第75-7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第五章 玻璃采光顶现场实验模型计算与施工模拟 | 第78-84页 |
5.1 实验介绍 | 第78-79页 |
5.1.1 工程情况 | 第78页 |
5.1.2 实验仪器及测试内容 | 第78-79页 |
5.2 结构的找形及计算 | 第79-81页 |
5.3 索网中索预应力取值 | 第81-82页 |
5.4 施工模拟 | 第8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4-85页 |
6.1 结论 | 第84-85页 |
6.2 工作展望 | 第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9页 |
致谢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