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承载力研究
1 引言 | 第1-36页 |
·承载力概念的由来 | 第12-13页 |
·相关领域承载力研究概述 | 第13-28页 |
·土地承载力的研究 | 第13-22页 |
·土地承载力研究的源起 | 第13页 |
·土地承载力的概念及涵义 | 第13-16页 |
·土地承载力研究概况 | 第16-21页 |
·土地承载力的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环境承载力的研究 | 第22-28页 |
·环境承载力的概念 | 第23-24页 |
·环境承载力的内涵 | 第24-25页 |
·环境承载力的评估 | 第25-28页 |
·森林承载力研究概述 | 第28-31页 |
·关于森林承载力的概念界定 | 第28-30页 |
·关于森林承载力的研究方法 | 第30-31页 |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1-33页 |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 | 第31-32页 |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 | 第32-33页 |
·本论文的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33-34页 |
·研究目标 | 第33页 |
·研究内容 | 第33-34页 |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34页 |
·小结 | 第34-36页 |
2 系统辨识:森林与人类关系的系统分析 | 第36-66页 |
·概念辨识 | 第36-41页 |
·森林的概念 | 第36-37页 |
·资源的概念 | 第37-39页 |
·森林资源的概念 | 第39-40页 |
·森林生态系统的概念 | 第40-41页 |
·森林在人类生存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 第41-54页 |
·森林是人类生命支持系统的基础支持系统 | 第41-46页 |
·森林是陆地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 第41-42页 |
·森林是类型最丰富的陆地生态系统 | 第42-43页 |
·森林是巨大的物种基因库 | 第43页 |
·森林具有复杂的时空结构 | 第43-44页 |
·森林具有最高的生物量 | 第44页 |
·森林是地圈生物圈平衡的支柱 | 第44-46页 |
·森林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 第46-54页 |
·森林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物质产品 | 第46-48页 |
·森林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基础 | 第48-52页 |
·森林为人类提供了多项社会公益服务 | 第52-54页 |
·人类活动对森林的影响 | 第54-64页 |
·人类活动对森林的正向影响 | 第54-57页 |
·人类活动对森林的负向影响 | 第57-64页 |
·人类活动对森林负向影响的历史反思 | 第57-59页 |
·对森林造成负向影响的人类活动 | 第59-63页 |
·人类活动对森林造成的负向影响 | 第63-64页 |
·小结 | 第64-66页 |
3 概念界定:森林承载力的概念及内涵 | 第66-80页 |
·森林承载力的概念界定 | 第66-71页 |
·森林承载力的定义 | 第66-67页 |
·现实森林承载力和森林的极限(理想)承载力 | 第67-68页 |
·森林承载量 | 第68页 |
·森林承载指数 | 第68-70页 |
·几个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 | 第70-71页 |
·森林承载力的内涵和特点 | 第71-74页 |
·森林承载力的内涵 | 第71-72页 |
·森林承载力的特点 | 第72-74页 |
·森林承载力的概念辨析 | 第74-77页 |
·森林承载力与森林资源承载力辨析 | 第74-76页 |
·森林承载力与土地承载力和环境承载力的联系与区别 | 第76-77页 |
·森林承载力与土地承载力和环境承载力的联系 | 第76-77页 |
·森林承载力与土地承载力和环境承载力的区别 | 第77页 |
·影响森林承载力的因素分析 | 第77-79页 |
·森林状态 | 第77-78页 |
·自然因素 | 第78页 |
·社会经济因素 | 第78-79页 |
·小结 | 第79-80页 |
4 评价方法:森林承载力的评价 | 第80-108页 |
·森林承载力评价的目的 | 第80页 |
·森林承载力评价的原则 | 第80-82页 |
·森林承载力评价时空尺度的确定 | 第82-85页 |
·森林承载力评价空间尺度的确定 | 第82-84页 |
·森林承载力评价的时间尺度的确定 | 第84-85页 |
·森林承载力评价的逻辑框架 | 第85-89页 |
·森林承载对象分析 | 第85-86页 |
·森林承载力评价的逻辑框架 | 第86-89页 |
·森林承载力评价的概念模型 | 第89-91页 |
·森林承载力的概念模型 | 第89-90页 |
·森林承载量的概念模型 | 第90-91页 |
·森林承载指数的概念模型 | 第91页 |
·森林承载力评价方法探讨 | 第91-106页 |
·能值分析法 | 第91-96页 |
·能值分析法简介 | 第91-92页 |
·能值分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 第92-94页 |
·利用能值分析法进行森林承载力评价初探 | 第94-96页 |
·系统仿真法 | 第96-104页 |
·系统仿真概述 | 第96-102页 |
·利用系统仿真法进行森林承载力评价初探 | 第102-104页 |
·综合指数法 | 第104-106页 |
·小结 | 第106-108页 |
5 案例研究:全国各省区森林承载力评价 | 第108-117页 |
·评价时空尺度的确定 | 第108页 |
·方法及指标选择 | 第108-111页 |
·各省区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 第111-112页 |
·各省区森林承载力评价 | 第112-116页 |
·小结 | 第116-117页 |
6 结论 | 第117-118页 |
·结果 | 第117页 |
·讨论 | 第117-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22页 |
个人简介 | 第122-123页 |
导师简介 | 第123-124页 |
在读博士期间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第124-125页 |
致谢 | 第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