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8页 |
论文摘要 | 第8-7页 |
缩略词简表 | 第7-10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0-26页 |
1 前言 | 第10-11页 |
2 挪威云杉的转基因育种 | 第11-12页 |
3 木质素生物合成的转基因调控 | 第12-20页 |
·木质素的种类和分布 | 第12-14页 |
·木质素生物合成途径 | 第14页 |
·木质素生物合成的基因调控 | 第14-19页 |
·木质素生物合成的基因调控策略 | 第14-15页 |
·木质素生物合成基因调控研究现状 | 第15页 |
·木质素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的分离和克隆 | 第15-18页 |
·反义技术调控 | 第18-19页 |
·新的突变体 | 第19页 |
·木质素基因调控研究的趋势 | 第19-20页 |
4 微阵列(Microarray)技术 | 第20-26页 |
·微阵列技术的发展 | 第20-21页 |
·微阵列技术基础 | 第21-22页 |
·微阵列技术的应用 | 第22-26页 |
·DNA序列测定 | 第22页 |
·基因表达水平检测 | 第22-23页 |
·基因诊断 | 第23页 |
·基因点突变和多态性检测 | 第23页 |
·新药开发 | 第23-24页 |
·微阵列在农林业中的应用及展望 | 第24-26页 |
第二部分 论文正文 | 第26-64页 |
1 低木质素转基因挪威云杉的胚胎诱导和植株再生 | 第26-31页 |
·引言 | 第26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26-28页 |
·实验材料 | 第26页 |
·实验方法 | 第26-2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8-29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29-31页 |
2 转基因挪威云杉反义CCR基因表达的RT-PCR鉴定 | 第31-38页 |
·引言 | 第31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31-34页 |
·实验材料 | 第31-32页 |
·实验方法 | 第32-34页 |
·RNA的分离 | 第32-33页 |
·分离试剂 | 第32页 |
·方法步骤 | 第32-33页 |
·RT-PCR鉴定 | 第33-34页 |
·RNA纯化 | 第33页 |
·反转录合成cDNA | 第33页 |
·PCR扩增 | 第33页 |
·凝胶电泳检测 | 第33-3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4-35页 |
·总RNA的分离 | 第34页 |
·RT-PCR检测 | 第34-35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35-38页 |
·结论 | 第35-36页 |
·总RNA分离 | 第36页 |
·RT-PCR检测 | 第36-38页 |
3 转基因挪威云杉功能基因表达的微阵列检测 | 第38-63页 |
·引言 | 第38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38-47页 |
·实验材料 | 第38-39页 |
·实验方法 | 第39-47页 |
·微阵列芯片的构建 | 第39页 |
·基因的筛选 | 第39页 |
·芯片基因的扩增 | 第39页 |
·尼龙芯片膜的印制 | 第39-41页 |
·探针的标记和纯化 | 第41-42页 |
·杂交 | 第42-43页 |
·严谨洗膜和荧光检测 | 第43-44页 |
·数据收集和分析 | 第44-47页 |
·数据收集 | 第44页 |
·数据的正态化处理 | 第44-46页 |
·数据的分析 | 第46-47页 |
·基因表达强度的频率分布 | 第46页 |
·基因表达强度的相关性 | 第46页 |
·基因表达差异显著性检验 | 第46-4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7-58页 |
·基因表达强度频率分布的正态检验 | 第47-48页 |
·不同亚系和发育形态与对照的相关性 | 第48-47页 |
·回归相关 | 第48-49页 |
·Pearson相关 | 第49-47页 |
·基因表达的差异显著性检验 | 第47-52页 |
·四种不同正态化方法的表达差异检验比较 | 第50页 |
·各亚系在不同发育阶段与对照比较的表达差异检验 | 第50-51页 |
·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差异检验 | 第51-52页 |
·表达差异的功能基因 | 第52-57页 |
·各亚系与对照比较的表达差异 | 第53-54页 |
·三个不同发育阶段间比较的表达差异 | 第54-57页 |
·与木质素生物合成有关的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57-58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58-63页 |
·转基因亚系的微阵列检测结果 | 第58-59页 |
·有关基因的筛选和微阵列的构建 | 第59页 |
·有关微阵列操作程序的优化 | 第59-60页 |
·有关芯片膜信号强弱和噪信背景 | 第60-61页 |
·有关数据收集和分析 | 第61页 |
·关于木质素生物合成的转基因调控应用和展望 | 第61-63页 |
4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63-64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64-71页 |
Abstract(英文摘要) | 第71-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作者简介 | 第75-77页 |
附录 | 第77-120页 |
附表1: 微阵列构建的384个基因功能简表 | 第78-86页 |
附表2: 四个96孔母碟的基因构建序列 | 第86-88页 |
附表3: 三个芯片膜印制碟的基因构建序列 | 第88-90页 |
附表4: 各个亚系在不同发育阶段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 | 第90-91页 |
附表5: 各亚系与对照比较及三个不同发育阶段比较的基因表达差异显著性检验 | 第91-105页 |
附表6: 转基因亚系在各个生长发育阶段与对照比较的基因表达差异显著性检验 | 第105-119页 |
附图1: 各亚系表达强度平均值及对数变换后的频率分布比较 | 第119-120页 |
附图2: 各亚系经不同方法正态化后与对照的线性回归比较 | 第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