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英文摘要 | 第6-8页 |
| 前言 | 第8-9页 |
| 第一部分 中医学对脾胃的认识概况 | 第9-18页 |
| 1. 《内经》奠定了脾胃生理、病理及证治观的理论基础 | 第9-12页 |
| 2. 《伤寒杂病论》奠定了脾胃病的临证基础 | 第12-14页 |
| 3. 《脾胃论》扩展了脾胃观的应用范围 | 第14-18页 |
| 第二部分 《伤寒论》中顾护脾胃的思想 | 第18-24页 |
| 1. 有关脾胃的基本观点 | 第18页 |
| 2. 辨六经发病中体现的脾胃观 | 第18-19页 |
| 3. 治疗学中体现的脾胃观 | 第19-22页 |
| 4. 护理中体现的脾胃观 | 第22页 |
| 5. 辨预后传变中体现的脾胃观 | 第22-24页 |
| 第三部分 两论对脾胃生理病理认识的相关性研究 | 第24-29页 |
| 1. 脾胃气机升降须资少阳枢机 | 第24-25页 |
| 2. 脾胃为营卫气血生化之源 | 第25-26页 |
| 3. 脾胃虚损易形成虚劳 | 第26-27页 |
| 4. 脾胃虚损易导致水湿为病 | 第27页 |
| 5. 脾胃虚损易导致实邪阻滞 | 第27-28页 |
| 6. 小结 | 第28-29页 |
| 第四部分 两论辨证论治脾胃病的相关性研究 | 第29-40页 |
| 1. 两论对脾胃病的治法特点 | 第29-33页 |
| 2. 两论从脾胃论治疾病的特点 | 第33-40页 |
| 第五部分 两论对脾胃病方药应用的相关性研究 | 第40-47页 |
| 1. 《伤寒论》的组方规律 | 第40-42页 |
| 2. 《脾胃论》的处方特点 | 第42-43页 |
| 3. 两论中方剂的联系 | 第43-45页 |
| 4. 小结 | 第45-47页 |
| 结语 | 第47-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 致谢 | 第50-51页 |
| 个人简历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