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7页 |
前言 | 第7-8页 |
1. 文献综述 | 第8-45页 |
1.1 引言 | 第8-13页 |
1.1.1 基因的克隆与分离路线 | 第9-10页 |
1.1.2 基因的修饰 | 第10-11页 |
1.1.3 植物转基因技术 | 第11-12页 |
1.1.4 转基因植株后代的筛选 | 第12-13页 |
1.2 基因工程在水稻改良方面的研究 | 第13-16页 |
1.2.1 抗病虫性改良 | 第13-15页 |
1.2.2 抗逆性改良 | 第15-16页 |
1.2.3 品质性状改良 | 第16页 |
1.3 农杆菌介导的植物基因转化研究进展 | 第16-25页 |
1.3.1 农杆菌介导的基因转化机理 | 第17-20页 |
1.3.2 植物对农杆菌侵染的反应 | 第20-23页 |
1.3.3 转基因的遗传表达 | 第23-25页 |
1.4 转基因植物可能存在的风险 | 第25-45页 |
1.4.1 对人和动物健康的风险 | 第25页 |
1.4.2 对生态环境的风险 | 第25-27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7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7页 |
2.1.1 植物材料 | 第27页 |
2.1.2 供试菌株及质 | 第27页 |
2.1.3 重要仪器设备 | 第27页 |
2.1.4 重要试剂 | 第27-28页 |
2.1.5 培养基 | 第28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8页 |
2.2.1 水稻愈伤组织的诱导、分化和再生 | 第28-30页 |
2.2.2 根癌农杆菌的转化 | 第30-31页 |
2.2.3 水稻抗性愈伤组织的筛选 | 第31页 |
2.2.4 抗性植株的再生 | 第31页 |
2.2.5 GUS活性的组织化学染色检测 | 第31-32页 |
2.2.6 转基因植株的分子鉴定 | 第32-36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6页 |
3.1 各种基因型愈伤组织诱导频率 | 第36-37页 |
3.2 培养基对籼稻愈伤组织分化能力的影响 | 第37页 |
3.3 快速高效的水稻再生体系的获得 | 第37页 |
3.4 籼、粳稻对hygB的敏感性实验 | 第37-38页 |
3.5 抗性克隆的获得 | 第38页 |
3.5.1 根癌农杆菌稀释液对转化频率的影响 | 第38页 |
3.5.2 酚类化合物和单糖对根癌农杆菌转化频率的影响 | 第38-39页 |
3.6 Hyg B对植株的再生影响 | 第39-40页 |
3.7 GUS组织化学检测 | 第40页 |
3.8 转基因水稻植株的分子鉴定 | 第40页 |
3.8.1 PCR检测 | 第40-41页 |
3.8.2 PCR-Southern检测 | 第41页 |
3.8.3 Southern blot检测 | 第41页 |
4 讨论 | 第41页 |
4.1 转化受体材料对转化频率的影响 | 第41-42页 |
4.2 根癌农杆菌菌株对转化频率的影响 | 第42页 |
4.3 根癌农杆菌稀释液对转化频率的影响 | 第42-43页 |
4.4 酚类化合物和单糖对转化频率的影响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1页 |
附图 | 第51-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