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1102Q五气门汽油机电控燃油喷射稀混合气燃烧的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5页 |
·车用汽油机发展主流 | 第8-9页 |
·研究的技术方向 | 第9-10页 |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0-12页 |
·新构想 | 第12页 |
·研究内容 | 第12-15页 |
第二章 稀燃相关技术的理论综述 | 第15-33页 |
·稀混合气燃烧 | 第15-17页 |
·稀混合气燃烧的意义及其局限性 | 第15页 |
·实现稀燃的措施 | 第15-17页 |
·分层燃烧 | 第17-24页 |
·分层燃烧的意义 | 第17-18页 |
·分层燃烧技术方案 | 第18-23页 |
·分层燃烧的缺陷 | 第23-24页 |
·进气流动 | 第24-28页 |
·进气在缸内的宏观气体流动 | 第24-25页 |
·进气方式对缸内流动的影响 | 第25页 |
·缸内流动对发动机燃烧的影晌 | 第25-26页 |
·缸内流动对混合气分布的影响 | 第26-27页 |
·涡流进气与滚流进气联合应用的前途 | 第27-28页 |
·电控燃油喷射技术 | 第28-32页 |
·电子控制主体ECU | 第28-29页 |
·空气量的检测方式 | 第29页 |
·喷油控制 | 第29-32页 |
·稀燃发动机的控制特点 | 第32页 |
·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滚流进气道结构的研究 | 第33-51页 |
·引言 | 第33-34页 |
·试验评定技术 | 第34-35页 |
·实验研究 | 第35-49页 |
·双进气门汽油机进气道结构 | 第36-46页 |
·气道设计的理论基础 | 第36-37页 |
·进气道方案设计 | 第37-39页 |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39-46页 |
·进气道外廓几何结构的研究 | 第39-41页 |
·分开式进气道—分流叶片的影响 | 第41-42页 |
·组合进气道—副气道的研究 | 第42-46页 |
·三进气门汽油机燃烧室布置 | 第46-49页 |
·方案设计 | 第46-47页 |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47-49页 |
·讨论 | 第49-50页 |
·小结 | 第50-51页 |
第四章 五气门电控喷油稀燃汽油机的改造设计 | 第51-63页 |
·顶置凸轮轴气门驱动系统 | 第51-56页 |
·气门的驱动 | 第52-54页 |
·凸轮轴的驱动 | 第54-55页 |
·配气正时的调节技术—“键槽换位式”调节方案 | 第55-56页 |
·气缸盖设计 | 第56-58页 |
·燃烧室及气道布置 | 第56-58页 |
·冷却 | 第58页 |
·可变进气系统一进气歧管 | 第58-59页 |
·结构布置 | 第58-59页 |
·进气控制模式 | 第59页 |
·电控点火及供油系统 | 第59-62页 |
·点火系统 | 第59-61页 |
·供油系统 | 第61-62页 |
·讨论 | 第62-63页 |
第五章 五气门电控喷油稀燃汽油机的性能实验 | 第63-84页 |
·实验技术 | 第63-64页 |
·测试及控制系统 | 第63-64页 |
·稀燃极限的确定标准 | 第64页 |
·实验及分析 | 第64-83页 |
·配气相位 | 第64-66页 |
·怠速工况测量 | 第66-69页 |
·高怠速工况 | 第69-71页 |
·部分负荷工况 | 第71-77页 |
·喷油时刻对稀燃性能及混合气分布的影响 | 第71-75页 |
·稀燃性能 | 第75-77页 |
·稀燃性能与负荷的关系 | 第77-78页 |
·负荷特性 | 第78-81页 |
·进气流动的切换模式 | 第81-82页 |
·外特性 | 第82页 |
·空然比控制模式示意图 | 第82-83页 |
·小结 | 第83-84页 |
第六章 二次燃油喷射技术的研究 | 第84-94页 |
·引言 | 第84-87页 |
·分层燃烧的局限性和改进的可能性 | 第84-85页 |
·二次燃油喷射的构想 | 第85-87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87-93页 |
·二次燃油喷射方式与单次燃油喷射方式的对比 | 第87-89页 |
·两次喷油时刻间隔的影响 | 第89-90页 |
·两次喷油量的分配 | 第90页 |
·第二次喷油结束时刻对燃油经济性的影响 | 第90-91页 |
·两经济喷油区间稀燃性能对比 | 第91-92页 |
·第二次喷油量对燃油经济性的影响 | 第92-93页 |
·小结 | 第93-94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94-95页 |
致谢 | 第95-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