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土力学、地基基础工程论文--地基基础论文--地基和基础的理论和计算论文

刚性桩复合地基—筏板基础—上部结构共同作用性状研究

中文摘要第1-5页
英文摘要第5-10页
1 绪论第10-18页
   ·引言第10-12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6页
     ·上部结构与地基基础共同作用分析的研究现状第12-14页
     ·刚性桩复合地基的研究现状第14-15页
     ·半解析-半数值方法的研究现状第15-16页
   ·本文的研究目的、内容与技术路线第16-18页
     ·研究目的第16页
     ·研究内容第16-17页
     ·研究的技术路线第17-18页
2 上部结构与筏板的有限元分析第18-32页
   ·引言第18页
   ·上部结构的有限元分析第18-23页
     ·上部结构刚度矩阵的形成第19-21页
     ·子结构法原理第21-23页
     ·上部结构刚度和荷载的凝聚第23页
   ·筏板的有限元分析第23-30页
     ·Mindlin 板理论第24-26页
     ·单元坐标变换和位移函数第26-27页
     ·单元应力和变形计算第27-30页
     ·单元刚度矩阵第30页
   ·上部结构与筏板的耦合第30页
   ·本章小结第30-32页
3 刚性桩复合地基的解析模型分析第32-54页
   ·引言第32-33页
   ·刚性桩复合地基概述第33-37页
     ·刚性桩复合地基的概念第33页
     ·刚性桩复合地基的作用机理第33-34页
     ·桩体复合地基的破坏模式第34-35页
     ·桩体复合地基的几个概念第35-37页
   ·线弹性地基模型第37-40页
     ·线弹性地基模型概述第37-38页
     ·Winkler 地基模型第38-39页
     ·分层地基模型第39-40页
   ·非线性弹性地基模型第40-47页
     ·非线性弹性地基模型概述第40页
     ·Duncan-Chang 非线性模型第40-43页
     ·非线性问题计算方法第43-47页
   ·地基柔度矩阵第47-49页
     ·地基柔度矩阵的计算方法第47页
     ·Winkler 地基模型的柔度矩阵第47-48页
     ·分层地基模型的柔度矩阵第48-49页
   ·桩-土-垫层体系刚度矩阵第49-52页
     ·单桩柔度系数第49-50页
     ·桩-桩相互作用柔度系数第50-51页
     ·桩-土相互作用柔度系数第51-52页
     ·土-土相互作用柔度系数第52页
     ·垫层柔度系数第52页
     ·桩-土-垫层体系刚度矩阵第52页
   ·整体共同作用分析第52-53页
   ·本章小结第53-54页
4 面向对象分析程序设计第54-82页
   ·引言第54页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方法第54-57页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第54-55页
     ·对象和类的基本特点第55-56页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本过程第56-57页
   ·基于MFC 的Windows 应用程序编制第57-62页
     ·Windows 应用程序工作原理第57-58页
     ·编程工具Visual C++第58-59页
     ·微软基础类库MFC第59-61页
     ·对话框及其应用第61-62页
   ·面向对象分析程序OOAP 介绍第62-64页
   ·面向对象分析程序中的类第64-69页
     ·结点类(CNode)第64-65页
     ·材料类(CMaterial)第65页
     ·荷载类(CLoad)第65-66页
     ·单元基类(CBaseElement)第66-67页
     ·上部结构凝聚后的单元类(CBuilding)第67-68页
     ·矩阵类和稀疏矩阵类(CMatrix, CSparseMatrix)第68页
     ·整体结构类(CGlobalElement)第68-69页
   ·面向对象分析程序的执行过程第69-73页
     ·分析前处理与数据输入第69-71页
     ·加载计算第71-72页
     ·计算结果处理第72-73页
     ·程序主框图第73页
   ·结构分析后处理第73-76页
     ·投影变换第74页
     ·网格图绘制第74-75页
     ·数据在窗口上的显示第75-76页
     ·变形图绘制第76页
   ·程序验证第76-81页
     ·算例介绍第77-79页
     ·结果分析与讨论第79-81页
   ·本章小结第81-82页
5 刚性桩复合地基-筏板-上部结构共同作用算例分析第82-96页
   ·引言第82页
   ·算例介绍第82-85页
   ·算例计算结果分析第85-95页
     ·上部结构刚度的影响第85-89页
     ·筏板厚度的影响第89-91页
     ·垫层厚度的影响第91-93页
     ·复合地基中桩的竖向承载特性第93-95页
   ·本章小结第95-96页
6 结论与展望第96-98页
   ·主要结论第96-97页
   ·后续研究工作的展望第97-98页
致谢第98-99页
参考文献第99-103页
附录第103-106页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03-104页
 B. 函数 DataInput()读取数据的格式第104-106页

论文共10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钢筋混凝土有腹筋简支梁的抗剪模型分析
下一篇:蒸压粉煤灰实心砖墙片抗震性能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