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导言 | 第8-20页 |
(一) 选题的价值和意义 | 第9-10页 |
(二) 吴起研究的现状 | 第10-12页 |
(三) 研究方法及理论 | 第12-18页 |
1. 性别角色理论 | 第12-14页 |
2. 科层制理论 | 第14-16页 |
3. 精神分析与埃里克森自我心理学理论 | 第16-18页 |
(四) 研究思路及构想 | 第18-20页 |
一、吴起在鲁杀妻考——以性别角色为中心 | 第20-33页 |
(一) 吴起无罪原因探析:法律与性别 | 第20-26页 |
(二) 吴起杀妻的性别文化背景 | 第26-29页 |
(三) 吴起之妻:凝固的角色与被戕害的身体 | 第29-33页 |
二、吴起在楚之变法 | 第33-47页 |
(一) 变法前的楚国:变法的驱动力 | 第33-36页 |
(二) 吴起变法的政策、绩效及省思 | 第36-40页 |
(三) 吴起变法与列国变法 | 第40-43页 |
(四) 吴起变法与战国时代中国的科层化:向儒法国家的转变 | 第43-47页 |
三、多维的吴起:个体与社会的互动及其反应 | 第47-61页 |
(一) 儒家思想与吴起 | 第47-50页 |
(二) 法家思想与吴起 | 第50-54页 |
(三) 吴起与先秦士文化 | 第54-57页 |
(四) 贪名、刻暴还是其它:个人心理与社会的互动 | 第57-61页 |
四、吴起与先秦典籍 | 第61-67页 |
(一) 吴起与《左传》 | 第61-64页 |
(二) 吴起与《吴子》 | 第64-67页 |
结语 | 第67-68页 |
附录一 吴起杀妻年代考 | 第68-69页 |
附录二 吴起在楚变法之年代考 | 第69-72页 |
附录三 吴起年表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0页 |
后记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