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1页 |
第2章 公司机会定位及其法律制度概述 | 第11-25页 |
·公司机会定位 | 第11-21页 |
·公司机会定位的法律意义和方法 | 第11-12页 |
·公司机会定位诸说比较 | 第12-14页 |
·相关概念比较 | 第14-16页 |
·经营管理者与公司的法律关系 | 第16-21页 |
·公司机会定位 | 第21页 |
·公司机会法律制度概述 | 第21-25页 |
·公司机会法律制度在英美法系国家的发展 | 第21-24页 |
·公司机会法律制度构架 | 第24-25页 |
第3章 国外公司机会制度理论与立法 | 第25-39页 |
·英国公司机会制度理论与法例 | 第25-29页 |
·Cook V .Deeks(1916)案 | 第25-26页 |
·Regal(Hastings)Ltd V Gulliver(1967)案 | 第26-28页 |
·Island Export Finance Ltd V. Umunna(1986)案 | 第28-29页 |
·美国公司机会制度理论与法例 | 第29-35页 |
·公司机会认定标准 | 第29-33页 |
·公司机会利用的例外 | 第33-35页 |
·德国、日本引入公司机会规则的问题 | 第35-36页 |
·德国公司机会制度 | 第35-36页 |
·日本公司机会制度 | 第36页 |
·国外公司机会法律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 第36-39页 |
·关于公司机会的认定标准 | 第36-37页 |
·关于公司机会利用的例外 | 第37-39页 |
第4章 我国公司机会法律制度的完善 | 第39-54页 |
·我国公司机会法律制度的立法现状及完善的必要性 | 第39-41页 |
·我国公司机会法律制度的立法现状 | 第39-41页 |
·完善的必要性 | 第41页 |
·我国公司机会法律制度的完善 | 第41-54页 |
·主体制度 | 第42-47页 |
·客体制度—公司机会认定标准 | 第47-49页 |
·责任制度 | 第49-51页 |
·监控制度 | 第51-54页 |
第5章 结语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