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第1章 前言 | 第11-14页 |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4-17页 |
| ·病例选择 | 第14页 |
| ·排除标准 | 第14页 |
| ·试验前准备 | 第14页 |
| ·仪器与设备 | 第14-15页 |
| ·标测电极的放置 | 第15页 |
| ·起搏电极的放置 | 第15页 |
| ·测量计算出 LVPLW-RVALW 值 | 第15页 |
| ·QRS 波时限测量 | 第15-16页 |
| ·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 | 第16页 |
| ·统计学方法 | 第16-17页 |
| 第3章 结果 | 第17-23页 |
| ·一般情况 | 第17页 |
| ·组间 QRS 波时限比较 | 第17页 |
| ·组间 LVPLW–RVALW 比较 | 第17页 |
| ·心室间收缩性同步性参数 | 第17-18页 |
| ·同步性参数相关性分析 | 第18-23页 |
| 第4章 讨论 | 第23-29页 |
| ·既往对“生理性”起搏方式和部位的研究状况 | 第23-24页 |
| ·LVPLW-RVALW 用于评价 IVAS 可行性和实用性 | 第24-25页 |
| ·如何获得最佳起搏部位 | 第25-26页 |
| ·IVAS 与 IVSS 一致性 | 第26-27页 |
| ·RVS与RVA起搏疗效评价 | 第27-28页 |
| ·生理性起搏再认识 | 第28-29页 |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29-31页 |
| ·结论 | 第29页 |
| ·创新和意义 | 第29页 |
| ·存在的问题 | 第29-30页 |
| ·进一步研究方向 | 第30-31页 |
| 致谢 | 第31-32页 |
| 参考文献 | 第32-36页 |
| 附图 | 第36-41页 |
| 病人资料统计表 | 第41-42页 |
| 综述 | 第42-50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