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8页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第8-9页 |
前言 | 第9-11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11-18页 |
1. 研究对象 | 第11-14页 |
·病例来源 | 第11页 |
·诊断标准 | 第11-13页 |
·病例纳入标准 | 第13页 |
·病例排除标准 | 第13页 |
·健康对照组纳入标准 | 第13页 |
·分组 | 第13-14页 |
2. 试验方法 | 第14-18页 |
·临床病例收集 | 第14页 |
·实验室检测与分析 | 第14-18页 |
·全血分离提取DNA | 第14-15页 |
·目的DNA片段PCR扩增 | 第15-16页 |
·限制性内切酶消化 | 第16页 |
·统计学方法 | 第16页 |
·主要仪器和试剂 | 第16-18页 |
结果 | 第18-21页 |
1. 临床资料比较 | 第18-19页 |
2. 血管紧张素原(AGT)基因扩增产物及其M235T多态性 | 第19-20页 |
3. A、B两组中医证型与对照组AGT基因型及等位基因比较 | 第20-21页 |
讨论 | 第21-30页 |
1. 中风病概述 | 第21-22页 |
2. 血管紧张素原(AGT)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特性 | 第22-24页 |
3. 血管紧张素原(AGT)基因及其多态性与脑血管病的相关性研究 | 第24-25页 |
4. 中风中医证型与血管紧张素原(AGT)基因M235T多态性的相关性 | 第25-26页 |
5. 中风病证候研究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 | 第26-28页 |
6. 中风病证候与基因相关性研究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 | 第28-30页 |
参考文献 | 第30-32页 |
文献综述 | 第32-38页 |
缺血性中风辩证分型与客观指标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 第32-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8页 |
致谢 | 第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