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光网中大功率带内带间串扰攻击传播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6-8页 |
图目录 | 第8-10页 |
缩略语表 | 第10-11页 |
专业名词术语 | 第11-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5页 |
·引言 | 第12页 |
·全光网光层攻击研究背景及现状 | 第12-13页 |
·本论文创新点和论文组织结构 | 第13-15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13-14页 |
·本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14-15页 |
第二章 全光网中的大功率光层攻击 | 第15-21页 |
·WDM光传输系统概述 | 第15-17页 |
·光发射机 | 第15页 |
·光复用器和解复用器 | 第15-16页 |
·光交换设备 | 第16页 |
·光放大器 | 第16页 |
·光接收机 | 第16-17页 |
·大功率光层攻击概述 | 第17页 |
·大功率光层攻击的类型 | 第17-20页 |
·带内串扰攻击 | 第18页 |
·带间串扰攻击 | 第18-19页 |
·增益竞争攻击 | 第19-20页 |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三章 带内串扰攻击及其传播 | 第21-41页 |
·带内串扰攻击传播模型 | 第21-22页 |
·三种攻击场景的设定 | 第22-24页 |
·仿真设置 | 第24-32页 |
·发射机 | 第25-26页 |
·光纤和放大器 | 第26-27页 |
·OXC | 第27页 |
·接收机设置 | 第27-30页 |
·串扰模型理论探讨及其仿真设置 | 第30-32页 |
·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32-40页 |
·级联光开关中的带内串扰攻击传播 | 第32-35页 |
·二阶攻击者造成的带内串扰攻击 | 第35-37页 |
·攻击信号对多个级联OXC造成的攻击效应 | 第37-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大功率光层攻击模型 | 第41-53页 |
·带间串扰攻击 | 第41-43页 |
·直接、间接带间串扰攻击 | 第41-42页 |
·攻击场景设定 | 第42-43页 |
·仿真设置及结果分析 | 第43-47页 |
·光传输系统仿真设置 | 第43-44页 |
·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44-47页 |
·光层攻击模型JAP-Model | 第47-48页 |
·JAP-Model在全光网RWA的应用 | 第48-52页 |
·考虑安全性的RWA研究现状 | 第48-49页 |
·JAP-Model在RWA的应用 | 第49-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五章 全文总结和未来工作展望 | 第53-55页 |
·全文工作总结 | 第53-54页 |
·未来工作展望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