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城中村空间与行为特征的实证研究
致谢 | 第1-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选题背景 | 第10-13页 |
·问题的思考:从误解到了解 | 第10-11页 |
·快速扩张的城市化背景 | 第11-13页 |
·研究目的、意义和方法 | 第13-16页 |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16-19页 |
·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论文框架 | 第18-19页 |
第2章 城中村相关研究综述 | 第19-33页 |
·相关理论背景 | 第19-22页 |
·人文地理学 | 第19-20页 |
·城市社会学 | 第20-22页 |
·西方城市改造及经验 | 第22-23页 |
·城市更新与改造 | 第22-23页 |
·经验教训及启示 | 第23页 |
·我国城中村研究概述 | 第23-28页 |
·城中村的概念与特点 | 第24-26页 |
·城中村的形成原因 | 第26-28页 |
·杭州市城中村概况 | 第28-33页 |
·杭州城中村的演变 | 第28-29页 |
·杭州城中村的分类 | 第29-33页 |
第3章 五联西苑城中村密度特征分析 | 第33-50页 |
·实证案例五联西苑概况 | 第33-36页 |
·地理位置 | 第33-35页 |
·建设现状 | 第35-36页 |
·用地分析 | 第36-40页 |
·用地构成 | 第36-38页 |
·路网与宅基地 | 第38-40页 |
·租住空间分析 | 第40-45页 |
·单幢农居一层平面 | 第40-41页 |
·单幢农居二层平面 | 第41-43页 |
·单幢农居三层平面 | 第43页 |
·单幢农居四层平面(自建楼层) | 第43-45页 |
·居住密度分析 | 第45-48页 |
·人口密度 | 第45-46页 |
·建筑密度 | 第46页 |
·人均居住指标 | 第46-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4章 五联西苑城中村混杂特征分析 | 第50-61页 |
·人口的混杂 | 第50-53页 |
·房东 | 第50-51页 |
·租客 | 第51-53页 |
·服务者 | 第53页 |
·空间行为的分化 | 第53-56页 |
·居住 | 第53-54页 |
·消费 | 第54-56页 |
·空间行为的重叠与模糊 | 第56-60页 |
·空间行为的重叠 | 第56-58页 |
·空间行为的模糊 | 第58-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5章 五联西苑城中村秩序特征分析 | 第61-72页 |
·城市秩序 | 第61-62页 |
·五联西苑的计划性秩序 | 第62-66页 |
·交通组织 | 第62-65页 |
·空间的开放性与私密性 | 第65-66页 |
·五联西苑的自发性秩序 | 第66-71页 |
·租住市场的秩序 | 第67页 |
·分工协作的秩序 | 第67-68页 |
·空间结构的秩序 | 第68-71页 |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6章 结论与思考 | 第72-78页 |
·结论:城中村空间行为特征 | 第72-74页 |
·空间行为的高密度 | 第72-73页 |
·空间行为的多元化 | 第73-74页 |
·空间行为的秩序性 | 第74页 |
·6.2思考:对城中村和城市的反思 | 第74-78页 |
·城中村的未来在哪里? | 第74-75页 |
·对城市意义的思考 | 第75-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作者简介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