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主要缩略语一览表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32页 |
·大气中的二氧化氮 | 第12-16页 |
·二氧化氮参与的大气化学过程 | 第12-14页 |
·二氧化氮的气候效应 | 第14页 |
·对流层二氧化氮的浓度分布 | 第14-15页 |
·二氧化氮的测定 | 第15-16页 |
·大气中的臭氧 | 第16-19页 |
·大气中的臭氧总量及其分布变化 | 第16-17页 |
·平流层臭氧耗损机制 | 第17页 |
·臭氧探测方法 | 第17-19页 |
·差分光学吸收光谱技术DOAS | 第19-29页 |
·主动DOAS技术 | 第20-22页 |
·被动DOAS技术 | 第22-29页 |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内容 | 第29-32页 |
·研究意义 | 第29-30页 |
·研究内容 | 第30-32页 |
第二章 测量方法 | 第32-52页 |
·天顶散射光-DOAS方法的原理 | 第32-33页 |
·光谱处理 | 第33-35页 |
·系统噪声的去除 | 第33-34页 |
·波长校准 | 第34-35页 |
·分子吸收截面的选择和处理 | 第35-36页 |
·吸收截面的选择 | 第35-36页 |
·吸收截面的处理 | 第36页 |
·Ring效应 | 第36-44页 |
·拉曼散射 | 第38-39页 |
·转动拉曼散射截面的计算 | 第39-42页 |
·差分Ring效应截面的计算 | 第42-44页 |
·数据处理 | 第44-46页 |
·最小二乘法的原理 | 第45页 |
·最小二乘法在浓度反演中的应用 | 第45-46页 |
·剩余结构的影响 | 第46页 |
·垂直柱密度的转化 | 第46-51页 |
·AMF的计算 | 第47页 |
·SCIATRAN大气辐射传输模式 | 第47-49页 |
·AMF的影响因子 | 第49-51页 |
·垂直柱密度的计算 | 第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三章 大气臭氧柱密度的测量 | 第52-72页 |
·前期实验测量 | 第52-58页 |
·实验时间、地点 | 第52页 |
·实验仪器 | 第52-54页 |
·光谱测量和处理 | 第54页 |
·痕量气体斜程柱密度的反演 | 第54-58页 |
·大气臭氧垂直柱密度的测量 | 第58-71页 |
·实验测量 | 第59-61页 |
·臭氧斜程柱密度的反演 | 第61-62页 |
·臭氧垂直柱密度的转化 | 第62-64页 |
·数据处理 | 第64-67页 |
·地基观测结果与TOMS O_3资料的对比 | 第67-70页 |
·误差分析与结果讨论 | 第70-71页 |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四章 对流层NO_2垂直梓密度的测量 | 第72-98页 |
·实验方法 | 第73-75页 |
·天顶散射光-DOAS观测 | 第74页 |
·主动长程DOAS观测 | 第74-75页 |
·对流层NO_2垂直柱密度的推导 | 第75-83页 |
·平流层NO_2斜程柱密度SCD_(strato)的推导 | 第76-79页 |
·平流层和对流层NO_2 AMF(AMF_(strato)和AMF_(tropo))的计算 | 第79-80页 |
·参考光谱中NO_2斜程柱密度SCD_(ref)的确定 | 第80-82页 |
·误差分析 | 第82-83页 |
·由主动DOAS观测推导对流层NO_2 VCD(VCD_(tropo_surface)) | 第83页 |
·实验结果及讨论 | 第83-96页 |
·VCD_(tropo_surface)和VCD_(tropo_zenith)的对比 | 第83-87页 |
·混合层高度对VCD_(tropo_surface)和VCD_(tropo_zenith)对比结果的影响 | 第87-89页 |
·混合层高度变化对对流层NO_2 AMF以及VCD_(tropo_zenith)、VCD_(tropo_surface)计算结果的影响 | 第89-91页 |
·大气混合层高度的推导 | 第91-93页 |
·城市对流层NO_2 VCD的年变化和周变化 | 第93-94页 |
·VCD_(tropo_zenith)与SCIAMACHY对流层NO_2 VCD观测资料对比 | 第94-96页 |
本章小结 | 第96-98页 |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 第98-101页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98-99页 |
·工作展望 | 第99-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11页 |
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111-112页 |
致谢 | 第112-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