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 英文摘要 | 第8-10页 |
| 缩略词表 | 第10-11页 |
| 1 引言 | 第11-29页 |
| ·农药微胶囊的发展概述 | 第14-21页 |
| ·农药微胶囊剂型的特点 | 第14-16页 |
| ·微胶囊制备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16-20页 |
| ·农药微胶囊发展的展望 | 第20-21页 |
| ·复凝聚法及其特点 | 第21页 |
| ·马拉硫磷、氰戊菊酯简介 | 第21-24页 |
| ·马拉硫磷简介 | 第21-23页 |
| ·氰戊菊酯简介 | 第23-24页 |
| ·桃小食心虫的防治现状 | 第24-26页 |
| ·桃小食心虫的发生规律 | 第24-25页 |
| ·桃小食心虫的防治方法 | 第25-26页 |
|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6-27页 |
|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7-29页 |
| ·氰·马微胶囊剂小试加工工艺研究 | 第27页 |
| ·氰·马微胶囊剂室内活性测定 | 第27-28页 |
| ·氰·马微胶囊剂田间药效试验 | 第28-29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9-39页 |
| ·药品和试剂 | 第29-30页 |
| ·仪器设备 | 第30页 |
| ·复凝聚法氰·马微胶囊的制备方法 | 第30-34页 |
| ·囊皮及用量的选择 | 第30-31页 |
| ·反应温度的确定 | 第31-32页 |
| ·反应pH值确定方法 | 第32页 |
| ·机械搅拌速度及时间的确定 | 第32页 |
| ·氰·马两种成份比例的选择 | 第32页 |
| ·溶剂的选择 | 第32页 |
| ·助剂的选择 | 第32-33页 |
| ·氰·马微胶囊的制备方法 | 第33页 |
| ·氰·马微胶囊的性能表征 | 第33-34页 |
| ·氰·马微囊悬浮剂有效含量分析方法 | 第34-36页 |
| ·氰戊菊酯质量分数的测定 | 第34-35页 |
| ·马拉硫磷质量分数的测定 | 第35-36页 |
| ·微胶囊悬浮率和载药量的测定 | 第36页 |
| ·氰·马微囊悬浮剂对桃小食心虫生物活性测定 | 第36-38页 |
| ·试虫和饲养方法 | 第36-37页 |
| ·对虫卵的室内药效试验 | 第37页 |
| ·对初孵幼虫的残效试验 | 第37页 |
| ·田间小区防治试验 | 第37-38页 |
|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第38-39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9-49页 |
| ·不同囊皮材料比例及其用量对成囊的影响 | 第39页 |
| ·溶剂对成囊的影响 | 第39-40页 |
| ·搅拌速率和时间对微胶囊粒径大小及分布的影响 | 第40页 |
| ·分散剂品种及用量对成囊的影响 | 第40-41页 |
| ·增稠剂对微胶囊悬浮剂析水率的影响 | 第41-42页 |
| ·防冻剂的选择 | 第42页 |
| ·凝聚pH 值的确定 | 第42-43页 |
| ·氰·马微胶囊的优化制备条件 | 第43页 |
| ·氰·马微胶囊的分析方法的确定 | 第43-44页 |
| ·方法的精密度试验 | 第43页 |
| ·方法的准确度试验 | 第43-44页 |
| ·氰·马微胶囊悬浮剂贮存稳定性测定结果 | 第44-45页 |
| ·氰·马微胶囊悬浮剂的生物活性测定及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 第45-49页 |
| ·氰·马微胶囊悬浮剂的杀卵活性 | 第45页 |
| ·氰·马微胶囊悬浮剂对桃小食心虫初孵幼虫的防效 | 第45-46页 |
| ·田间防治效果 | 第46-49页 |
| 4 讨论 | 第49-51页 |
| ·囊皮材料的用量对氰·马微胶囊的影响 | 第49页 |
| ·形态对微胶囊特性的影响 | 第49-50页 |
| ·分散剂对微胶囊制备的影响 | 第50页 |
| ·机械搅拌速度及时间对微胶囊制备的影响 | 第50-51页 |
| 5 结论 | 第5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7页 |
| 致谢 | 第57-58页 |
|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