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麻栗坡祖母绿矿床成矿地质背景及成矿模式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一章 绪言 | 第9-19页 |
| ·选题意义 | 第9页 |
| ·祖母绿矿床概述 | 第9-12页 |
| ·热液型祖母绿矿床 | 第10-11页 |
| ·气成-热液型祖母绿矿床 | 第11页 |
| ·伟晶岩型祖母绿矿床 | 第11-12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矿区前人研究工作 | 第14-15页 |
| ·论文研究思路及内容 | 第15-16页 |
| ·论文完成的工作量及取得成果 | 第16-19页 |
| ·论文完成工作量 | 第16-17页 |
| ·论文取得成果 | 第17-19页 |
| 第二章 研究区区域地质背景及地理环境 | 第19-30页 |
| ·研究区位置及自然地理 | 第19-20页 |
| ·区域地质背景 | 第20-24页 |
| ·大地构造位置 | 第20-21页 |
| ·区域地层特征 | 第21-22页 |
| ·区域岩浆活动 | 第22-23页 |
| ·区域构造特征 | 第23-24页 |
| ·南温河变质核杂岩 | 第24-30页 |
| ·内核 | 第25-27页 |
| ·盖层 | 第27页 |
| ·剥离断层系 | 第27-30页 |
| 第三章 矿区地质特征 | 第30-40页 |
| ·矿区地层 | 第31-32页 |
| ·矿区成矿构造 | 第32-34页 |
| ·岩浆岩及其变质岩 | 第34-37页 |
| ·矿区变质作用 | 第37-40页 |
| 第四章 祖母绿矿床特征 | 第40-58页 |
| ·矿体规模及分布特征 | 第40-49页 |
| ·含矿伟晶岩脉 | 第40-44页 |
| ·顺面理含矿石英脉 | 第44-49页 |
| ·矿石特征 | 第49-55页 |
| ·矿石类型 | 第49-50页 |
| ·矿石的结构构造 | 第50-52页 |
| ·主要矿物成分及矿物特征 | 第52-55页 |
| ·矿物共生组合特征 | 第55页 |
| ·矿体交代蚀变特征 | 第55-56页 |
| ·成矿阶段和矿物生成顺序 | 第56-58页 |
| 第五章 矿床成因与成矿模式探讨 | 第58-80页 |
| ·成矿元素来源 | 第58-63页 |
| ·成矿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58-61页 |
| ·成矿元素(Cr、V、Be)来源 | 第61-63页 |
| ·矿床的成矿时代 | 第63-65页 |
| ·流体包裹体特征 | 第65-68页 |
| ·流体包裹体特征及类型 | 第65-67页 |
| ·成矿温度、压力和盐度 | 第67-68页 |
| ·矿床控矿条件及矿床成因分析 | 第68-72页 |
| ·地层岩性控矿 | 第68-69页 |
| ·成矿流体与矿床形成 | 第69-70页 |
| ·变质核杂岩的控矿机理 | 第70-72页 |
| ·祖母绿成矿模式探讨 | 第72-80页 |
| ·世界主要祖母绿矿床成矿模式特征 | 第72-73页 |
| ·麻栗坡祖母绿矿床成矿模式探讨 | 第73-80页 |
| 第六章 找矿远景研究 | 第80-84页 |
| ·矿产分布规律和找矿标志 | 第80-81页 |
| ·找矿远景预测 | 第81-83页 |
| ·对今后工作的建议 | 第83-84页 |
| 第七章 结论 | 第84-86页 |
| 致谢 | 第86-87页 |
| 参考文献 | 第87-90页 |
|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