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论文研究思路、主要内容及方法路线 | 第10-11页 |
| ·研究工作概况 | 第11-12页 |
| ·研究特色 | 第12-13页 |
| 第二章 地下水可视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第13-29页 |
| ·地下水三维可视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国外地下水三维可视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国内地下水三维可视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地下水系统三维可视化的研究展望 | 第15-16页 |
| ·地下水三维可视化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16-17页 |
| ·地下水三维可视化软件特点 | 第17页 |
| ·国外可视化软件介绍 | 第17-23页 |
| ·FEFLOW软件 | 第18页 |
| ·MODFLOW软件 | 第18-19页 |
| ·GMS软件 | 第19-23页 |
| ·国内可视化软件介绍 | 第23-25页 |
| ·地下水三维可视化关键技术探讨 | 第25-29页 |
| ·三角剖分技术 | 第25-26页 |
| ·插值技术方法 | 第26-27页 |
| ·区块提取技术 | 第27页 |
| ·地下水系统与其他系统在可视化方面的区别 | 第27-29页 |
| 第三章 昆明盆地地下水系统地质背景及水文地质特征 | 第29-41页 |
| ·自然地理、地貌概况 | 第29-32页 |
| ·自然地理 | 第29页 |
| ·地貌特征 | 第29-32页 |
| ·地貌分区 | 第29-30页 |
| ·地貌类型 | 第30-32页 |
| ·区域地质背景 | 第32-38页 |
| ·前新生代地层 | 第32-35页 |
| ·新生代地层 | 第35-36页 |
| ·构造 | 第36-38页 |
| ·南北向构造 | 第37-38页 |
| ·东西向构造 | 第38页 |
| ·水文地质特征 | 第38-41页 |
| ·地层及其富水性特征 | 第38-39页 |
| ·断裂及其水文地质特征 | 第39-41页 |
| 第四章 昆明北市区地下水系统的水文地质特征及概化模型 | 第41-52页 |
| ·水文地质特征与地下水赋存条件 | 第42-45页 |
|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的建立 | 第45-50页 |
| ·研究区三维实体模型建立 | 第46-47页 |
|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与排泄条件 | 第47-49页 |
| ·地下水位动态特征 | 第49页 |
| ·初始条件及边界条件 | 第49-50页 |
| ·地下水渗流场数值模拟的理论基础 | 第50-52页 |
| 第五章 昆明北市区地下水系统的数值模拟 | 第52-78页 |
| ·空间离散 | 第52-53页 |
| ·时间离散 | 第53-54页 |
| ·模型转换 | 第54页 |
| ·数值模型的求解 | 第54-56页 |
| ·地下水数学模型的识别 | 第56-59页 |
| ·水文地质参数分区 | 第57-58页 |
| ·源汇项的确定 | 第58-59页 |
| ·模型识别结果与可靠性分析 | 第59页 |
| ·可靠性分析 | 第59-68页 |
| ·模型预测 | 第68-78页 |
| ·研究区调整开采量情况下地下水发展趋势分析 | 第68-75页 |
| ·开采量的确定 | 第75-78页 |
| 第六章 结论及建议 | 第78-80页 |
| ·结论 | 第78页 |
| ·建议 | 第78-80页 |
| 致谢 | 第80-81页 |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85页 |
| 附录B 照片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