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引言 | 第8-9页 |
第一章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概述 | 第9-12页 |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涵义 | 第9-10页 |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特征 | 第10-12页 |
·保障对象的独特性 | 第10页 |
·保障标准的低层次性 | 第10页 |
·保障方式的直接性 | 第10页 |
·时间上的持续性 | 第10-12页 |
第二章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法律理论基础 | 第12-19页 |
·保障人权是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法律制度的基本理念 | 第12-15页 |
·人权理念 | 第12-13页 |
·人权与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法律制度 | 第13-15页 |
·平等与安全是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法律制度的价值追求 | 第15-16页 |
·平等性价值 | 第15-16页 |
·安全性价值 | 第16页 |
·农村弱势群体权利保护是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法律制度的根本出发点 | 第16-19页 |
·弱势群体的界定 | 第17页 |
·农村贫困居民是农村弱势群体 | 第17-19页 |
第三章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现实根源——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 第19-27页 |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必要性 | 第19-23页 |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 第19页 |
·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带来的影响 | 第19-20页 |
·城乡发展,贫困差距大 | 第20页 |
·土地保障功能退化 | 第20-21页 |
·扶贫效果越来越弱 | 第21-22页 |
·传统社会救助固有的缺陷 | 第22-23页 |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可行性 | 第23-27页 |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经济可行性 | 第23-24页 |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操作可行性 | 第24-26页 |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组织可行性 | 第26-27页 |
第四章 对我国目前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法律制度状况的分析 | 第27-33页 |
·我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现状 | 第27-28页 |
·我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法律制度发展的制约因素 | 第28-33页 |
·立法理念和决策观念落后 | 第28页 |
·法律位阶低 | 第28-29页 |
·经济发展不足,地区间差异大 | 第29页 |
·保障标准偏低,确定较难 | 第29-30页 |
·缺乏稳定的保障资金筹集机制 | 第30-31页 |
·政府责任不清 | 第31-32页 |
·管理体制难以适应形势变迁,缺乏有效监督 | 第32-33页 |
第五章 对健全我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法律制度的构想 | 第33-44页 |
·立法理念的重塑 | 第33-34页 |
·生存权与发展权理念 | 第33页 |
·国家责任理念 | 第33-34页 |
·保障标准的确定与保障对象的选择 | 第34-36页 |
·保障标准的确立 | 第34-35页 |
·保障对象的选择 | 第35-36页 |
·保障资金的筹集和管理 | 第36-37页 |
·国家投入为主的多渠道筹集机制 | 第36-37页 |
·保障资金管理机制 | 第37页 |
·管理机制 | 第37-39页 |
·保障方式 | 第37-38页 |
·申请程序 | 第38页 |
·审查审核程序 | 第38-39页 |
·保障金的发放 | 第39页 |
·动态管理机制 | 第39页 |
·配套措施 | 第39-41页 |
·制定配套的政策措施 | 第40页 |
·增加农民收入 | 第40-41页 |
·监督机制 | 第41-42页 |
·行政机关内部之间的监督 | 第41页 |
·司法机关对行政机关的监督 | 第41-42页 |
·公民对行政机关的监督 | 第42页 |
·法律责任 | 第42-44页 |
·被保障者的法律责任 | 第42-43页 |
·保障机构的法律责任 | 第43-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