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4-19页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5-17页 |
1.2.1 氮肥施用现状 | 第15页 |
1.2.2 有机肥对土壤肥力、作物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 第15-16页 |
1.2.3 稳定性同位素~(15)N示踪技术的应用 | 第16页 |
1.2.4 氮肥去向及残留后效研究 | 第16-17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第二章 长期不同施肥对大豆、玉米产量、氮素吸收及土壤氮素的影响 | 第19-35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19-21页 |
2.1.1 试验地概况 | 第19页 |
2.1.2 试验设计 | 第19-20页 |
2.1.3 样品采集与测定 | 第20页 |
2.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20-21页 |
2.2 长期不同施肥对大豆、玉米生物量、产量的影响 | 第21-22页 |
2.2.1 大豆生物量和产量 | 第21-22页 |
2.2.2 玉米生物量和产量 | 第22页 |
2.3 长期不同施肥对大豆、玉米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 第22-24页 |
2.3.1 大豆氮素吸收利用 | 第22-23页 |
2.3.2 玉米氮素吸收利用 | 第23-24页 |
2.4 长期不同施肥对大豆、玉米季土壤矿质氮变化的影响 | 第24-30页 |
2.4.1 不同施肥处理大豆季土壤矿质氮含量变化 | 第24-27页 |
2.4.2 不同施肥处理玉米季土壤矿质氮含量变化 | 第27-30页 |
2.5 长期不同施肥对大豆、玉米收获土壤微生物量氮变化的影响 | 第30-31页 |
2.5.1 不同施肥处理大豆收获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变化 | 第30页 |
2.5.2 不同施肥处理玉米收获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变化 | 第30-31页 |
2.6 讨论 | 第31-33页 |
2.6.1 大豆、玉米生物量、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 | 第31-32页 |
2.6.2 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矿质氮、微生物量氮含量变化的影响 | 第32-33页 |
2.7 小结 | 第33-35页 |
第三章 长期施肥棕壤肥料氮在大豆、玉米季的平衡 | 第35-47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5-37页 |
3.1.1 试验地概况 | 第35页 |
3.1.2 试验设计 | 第35-36页 |
3.1.3 样品采集与测定 | 第36-37页 |
3.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37页 |
3.2 长期不同施肥微区大豆、玉米生物量、产量及植株吸氮量 | 第37-39页 |
3.2.1 大豆生物量、产量及植株吸氮量 | 第37-38页 |
3.2.2 玉米生物量、产量及植株吸氮量 | 第38-39页 |
3.3 长期不同施肥微区大豆、玉米各器官肥料氮的分布 | 第39-42页 |
3.3.1 大豆各器官肥料氮分布 | 第39页 |
3.3.2 玉米各器官肥料氮分布 | 第39-42页 |
3.4 长期不同施肥微区大豆、玉米收获期土壤残留肥料氮的分布 | 第42-43页 |
3.4.1 大豆收获期土壤残留肥料氮分布 | 第42页 |
3.4.2 玉米收获期土壤残留肥料氮分布 | 第42-43页 |
3.5 长期不同施肥微区大豆、玉米季肥料氮的平衡 | 第43-44页 |
3.5.1 大豆季肥料氮的平衡 | 第43页 |
3.5.2 玉米季肥料氮的平衡 | 第43-44页 |
3.6 讨论 | 第44-45页 |
3.6.1 大豆、玉米生物量、产量及植株吸氮量 | 第44-45页 |
3.6.2 大豆季、玉米季肥料氮平衡 | 第45页 |
3.7 小结 | 第45-47页 |
第四章 长期施肥棕壤大豆季残留肥料氮在玉米季的后效 | 第47-51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7页 |
4.2 长期不同施肥条件下玉米各器官对大豆季残留肥料氮~(15)N吸收量 | 第47-49页 |
4.3 长期不同施肥条件下大豆季残留肥料氮在玉米季残留分布 | 第49页 |
4.4 长期不同施肥条件下大豆季残留肥料氮在玉米季平衡 | 第49-50页 |
4.5 讨论 | 第50页 |
4.6 小结 | 第50-51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