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第一部 文献综述 | 第12-31页 |
1 植物内生菌的研究概况 | 第12-23页 |
·植物内生菌的定义 | 第13页 |
·植物内生菌种类及研究进展 | 第13-17页 |
·内生真菌 | 第14-15页 |
·内生细菌 | 第15-16页 |
·内生放线菌 | 第16-17页 |
·植物内生菌的生物学作用 | 第17-19页 |
·内生菌的固氮作用 | 第17-18页 |
·促植物生长作用 | 第18页 |
·增强宿主植物抗逆境、抗病虫害等作用 | 第18-19页 |
·植物内生菌代谢物质的研究 | 第19-23页 |
·抗癌类物质 | 第19-21页 |
·引起癌细胞凋亡类物质 | 第19-20页 |
·破坏癌细胞微丝物质 | 第20页 |
·癌细胞分裂抑素 | 第20页 |
·酶抑制剂 | 第20页 |
·其它类抗癌物质 | 第20-21页 |
·产生抗菌类物质 | 第21页 |
·酶类代谢 | 第21-22页 |
·产生抗疟原虫、结核类物质 | 第22页 |
·产生杀虫物质 | 第22-23页 |
2 重楼的研究概况 | 第23-27页 |
·化学成分 | 第23-25页 |
·甾体类 | 第24页 |
·甾体皂苷 | 第24页 |
·植物蜕皮激素 | 第24页 |
·植物甾醇 | 第24页 |
·黄酮 | 第24页 |
·氨基酸类 | 第24-25页 |
·其他成分 | 第25页 |
·药理研究 | 第25-27页 |
·止血作用 | 第25页 |
·抗癌活性 | 第25页 |
·抑菌作用 | 第25-26页 |
·镇痛和镇静作用 | 第26页 |
·对胃肠道的作用 | 第26页 |
·免疫调节作用 | 第26页 |
·对心血管作用 | 第26-27页 |
3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 第27-31页 |
·微生物生防制剂 | 第27-29页 |
·细菌制剂 | 第27-28页 |
·真菌制剂 | 第28-29页 |
·植物内生菌防治植物病害的研究进展 | 第29-31页 |
第二部分 本项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实验方案 | 第31-57页 |
第一章 华重楼拮抗内生菌的分离、筛选及对植物病原菌拮抗作用的初步研究 | 第31-3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1-33页 |
·材料 | 第31-32页 |
·供试材料 | 第31页 |
·供试菌株 | 第31页 |
·培养基 | 第31-32页 |
·方法 | 第32-33页 |
·华重楼内生菌的分离 | 第32页 |
·液体发酵培养 | 第32页 |
·拮抗实验 | 第32-33页 |
·对细菌病原菌的抑菌试验 | 第32页 |
·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拮抗测定 | 第32-33页 |
·拮抗内生细菌对供试植物病原菌的抑制作用 | 第3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3-37页 |
·内生菌的分离及拮抗实验结果 | 第33-35页 |
·拮抗菌无菌滤液对植物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 | 第35-37页 |
3 讨论 | 第37-39页 |
第二章 华重楼拮抗内生细菌Iun35 的传统鉴定和分子鉴定 | 第39-50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39-45页 |
·材料 | 第39-40页 |
·菌株来源 | 第39页 |
·培养基 | 第39-40页 |
·试剂 | 第40页 |
·方法 | 第40-45页 |
·菌株Iun35 的传统鉴定 | 第40-43页 |
·菌株Iun35 形态特征观察 | 第40-41页 |
·菌株Iun35 生理生化测试 | 第41-43页 |
·菌株Iun35 的分子鉴定 | 第43-45页 |
·菌株Iun35 总DNA 的提取 | 第43-44页 |
·16S rDNA 目的基因的PCR 扩增 | 第44-4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5-47页 |
·菌株IUN35 的形态及生理生化特征 | 第45-46页 |
·菌株的分子鉴定 | 第46-47页 |
·菌株Iun35 全基因组的提取 | 第46页 |
·16S rDNA 的PCR 扩增 | 第46-47页 |
·16S rDNA 的序列测定及Blastn 分析 | 第47页 |
3 讨论 | 第47-50页 |
第三章 华重楼拮抗内生细菌 Iun35 抗菌物质的初步研究及其植物病害菌抑菌谱 | 第50-5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0-52页 |
·材料 | 第50页 |
·供试菌株 | 第50页 |
·培养基 | 第50页 |
·主要试剂及药品 | 第50页 |
·方法 | 第50-52页 |
·发酵液的制备 | 第51页 |
·抑菌活性成分粗分条件的选择 | 第51页 |
·对温度的敏感性 | 第51页 |
·pH 耐受性测定 | 第51-52页 |
·对蛋白酶敏感性 | 第52页 |
·粗提物的性质反应 | 第52页 |
·植物病害菌抑菌谱的测定 | 第5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2-56页 |
·抑菌活性成分粗分条件的选择 | 第52-54页 |
·硫酸铵盐析 | 第52-53页 |
·丙酮沉淀 | 第53-54页 |
·粗提液对温度的敏感性 | 第54页 |
·粗提液的PH 耐受性 | 第54页 |
·粗提液对蛋白酶的敏感性 | 第54页 |
·粗提液的性质反应 | 第54-55页 |
·粗提液对植物病害菌的抑菌谱 | 第55-56页 |
3 讨论 | 第56-57页 |
第三部分 总结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70页 |
附录:菌株Iun35 16S rDNA 序列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研究生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