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5页 |
·小麦杂优利用及雄性不育的研究概况 | 第10-15页 |
·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的研究利用 | 第10-13页 |
·小麦核型雄性不育的研究利用 | 第13-14页 |
·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的利用 | 第14页 |
·小麦化学杀雄的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小麦雄性不育机理的研究 | 第15-19页 |
·小麦雄性不育的遗传机制 | 第15-16页 |
·小麦雄性不育的细胞学研究 | 第16-17页 |
·小麦雄性不育的生理生化研究 | 第17页 |
·小麦雄性不育的分子基础 | 第17-19页 |
·小麦光、温敏的研究 | 第19-21页 |
·小麦核质互作型光、温敏雄性不育系的选育 | 第19-20页 |
·小麦核型光、温敏雄性不育系的选育 | 第20-21页 |
·分子标记及其在小麦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 第21-24页 |
·分子标记及其特点 | 第21页 |
·分子标记类型 | 第21-22页 |
·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s,SSR)分子标记 | 第22-24页 |
·本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4-25页 |
第二章 两种不同类型K 型细胞质不育系的初步比较 | 第25-3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5-26页 |
·材料 | 第25页 |
·1B/1R 类型和YS 型温敏不育系根尖染色体制片 | 第25-26页 |
·1B/1R 类型和YS 型温敏不育系单倍体频率 | 第26页 |
·1B/1R 类型和YS 型温敏不育系剪穗再生分蘖自交结实率 | 第2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6-28页 |
·1B/1R 类型和YS 型温敏不育系的随体数观察 | 第26-27页 |
·1B/1R 类型和YS 型温敏不育系单倍体频率调查 | 第27页 |
·1B/1R 类型和YS 型温敏不育系的剪穗再生分蘖自交结实率调查 | 第27-28页 |
·讨论 | 第28-31页 |
·1B/1R 类型和YS 型小麦的染色体组成 | 第28-29页 |
·YS 型不育系的单倍体频率 | 第29-30页 |
·YS 型温敏不育系的育性转换特性 | 第30-31页 |
第三章 YS 型小麦温敏不育系3 个姊妹系的温敏特性差异比较 | 第31-39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31-32页 |
·材料 | 第31页 |
·方法 | 第31-3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2-37页 |
·分期播种试验 | 第32-34页 |
·分期剪穗试验 | 第34页 |
·A732 的温敏特性 | 第34-37页 |
·讨论 | 第37-39页 |
·温敏不育系育性转换临界温度对温(光)敏不育系选育的影响 | 第37页 |
·温敏不育系育性转换温度的研究方法 | 第37-38页 |
·YS 型温敏雄性不育系3 个姊妹系育性转换临界温度的遗传机理 | 第38-39页 |
第四章 YS 型小麦温敏不育系花粉败育的细胞学研究 | 第39-43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39-40页 |
·材料 | 第39页 |
·主要试剂 | 第39页 |
·主要仪器 | 第39页 |
·实验方法 | 第39-4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0-42页 |
·YS 型小麦温敏不育系花药形态 | 第40页 |
·YS 型小麦温敏不育系花粉败育形式 | 第40页 |
·YS 型小麦温敏不育系花粉败育时期鉴定 | 第40-42页 |
·讨论 | 第42-43页 |
·关于小麦花药石蜡切片的制作 | 第42页 |
·关于YS 型小麦温敏不育系花粉败育时期 | 第42-43页 |
第五章 YS 型小麦温敏不育系185 染色体SSR 标记 | 第43-4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3-46页 |
·材料 | 第43页 |
·方法 | 第43-4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6页 |
·Spelta、YS 型小麦温敏雄性不育系和K3314A 间的多态性检测 | 第46页 |
·3 个YS 型小麦温敏雄性不育系的多态性检测 | 第46页 |
·各材料的多态性比较 | 第46页 |
·讨论 | 第46-48页 |
·Spelta、YS 型小麦温敏雄性不育系和K3314A 间的多态性 | 第46-47页 |
·3 个YS 型小麦温敏雄性不育系间的多态性与其温敏特性差异关系 | 第47-48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6页 |
附图 | 第56-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作者简介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