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9页 |
·川楝素杀虫作用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农药仪器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色质联用(GC/LC-MS )技术 | 第13页 |
·超临界流体色谱(SFC)技术 | 第13-14页 |
·毛细管电泳(CE)技术 | 第14页 |
·直接光谱分析技术 | 第14页 |
·农药生物学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酶抑制法 | 第15页 |
·生物传感器(Biosensor) | 第15页 |
·免疫分析法(Immunoassay , IA) | 第15-16页 |
·小分子免疫分析技术 | 第16-27页 |
·小分子免疫分析的基本原理 | 第16-17页 |
·小分子免疫分析的主要类型 | 第17-19页 |
·农药小分子酶免疫分析研究方法 | 第19-23页 |
·半抗原的设计与合成 | 第19-20页 |
·人工抗原的制备与鉴定 | 第20-21页 |
·抗体的制备与纯化 | 第21-22页 |
·抗原或抗体的标记 | 第22-23页 |
·农药免疫分析的影响因素 | 第23-24页 |
·农药免疫分析技术的应用 | 第24-25页 |
·农药免疫分析技术的研究新进展 | 第25-27页 |
·问题的提出及论文设计思路 | 第27-28页 |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8-29页 |
第二章 川楝素人工抗原的合成与鉴定 | 第29-4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9-34页 |
·试剂材料 | 第29-30页 |
·试验仪器 | 第30页 |
·试剂和材料准备 | 第30-31页 |
·试验方法 | 第31-32页 |
·半抗原的合成 | 第31页 |
·人工抗原的制备 | 第31-32页 |
·川楝素半抗原分子结构的鉴定 | 第32-33页 |
·川楝素人工抗原的鉴定 | 第33页 |
·川楝素人工抗原浓度的计算 | 第33-3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4-38页 |
·川楝素半抗原的分子结构鉴定 | 第34-35页 |
·产物TS 的结构鉴定 | 第34页 |
·产物TG 的结构鉴定 | 第34-35页 |
·川楝素人工抗原的鉴定 | 第35-38页 |
·紫外光谱扫描法鉴定川楝素半抗原-载体蛋白偶联物 | 第35-36页 |
·红外扫描法鉴定川楝素半抗原-载体蛋白偶联物 | 第36-38页 |
·川楝素人工抗原浓度的计算 | 第38页 |
·讨论 | 第38-40页 |
·半抗原的合理设计是获得高质量抗体的前提 | 第38页 |
·完全抗原的合理设计对提高抗体特异性有重要意义 | 第38-39页 |
·完全抗原的鉴定方法应结合目标分子的自身特点合理选择 | 第39-40页 |
第三章 川楝素多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 | 第40-4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0-44页 |
·试剂耗材 | 第40-41页 |
·试验动物 | 第41页 |
·试验仪器 | 第41页 |
·试剂的配制 | 第41-42页 |
·免疫原的乳化 | 第42页 |
·免疫动物 | 第42页 |
·血液采集及抗血清的分离 | 第42页 |
·抗体的鉴定 | 第42-44页 |
·抗血清的筛选 | 第42-43页 |
·川楝素与抗体的亲和反应能力检测 | 第43-4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4-46页 |
·抗血清的筛选结果 | 第44-45页 |
·川楝素与抗体的亲和反应能力检测 | 第45-46页 |
·讨论 | 第46-48页 |
·免疫方案的合理制定对抗体的成功制备有重要影响 | 第46-47页 |
·抗体的检测鉴定应选用不同方法进行联合确证 | 第47-48页 |
第四章 川楝素间接竞争ELISA 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48-6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8-51页 |
·试剂耗材 | 第48-49页 |
·供试样品 | 第49页 |
·试验仪器 | 第49页 |
·间接竞争ELISA(IC-ELISA)步骤 | 第49-50页 |
·IC-ELISA 分析条件的优化 | 第50页 |
·酶标二抗工作浓度确定 | 第50页 |
·抗体及包被原工作浓度确定 | 第50页 |
·有机溶剂的筛选 | 第50页 |
·甲醇添加量的的确定 | 第50页 |
·包被原的筛选 | 第50页 |
·川楝素IC-ELISA 检测灵敏度的测定 | 第50-51页 |
·样品添加回收试验及方法验证 | 第51页 |
·样品的前处理方法 | 第51页 |
·测定方法 | 第5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1-58页 |
·酶标二抗工作浓度 | 第51-52页 |
·抗体及包被原工作浓度 | 第52-53页 |
·有机溶剂筛选结果 | 第53-54页 |
·甲醇含量的确定 | 第54页 |
·包被原的筛选结果 | 第54-55页 |
·川楝素 IC-ELISA 标准曲线 | 第55-58页 |
·样品中川楝素的添加回收结果 | 第58页 |
·讨论 | 第58-61页 |
·反应介质的性状对目标小分子与抗体的结合反应有重要影响 | 第58-59页 |
·ELISA 操作的标准化有助于保证测定结果的准确性 | 第59页 |
·选择适宜的包被原可一定程度上提高 IC-ELISA 的检测灵敏度 | 第59页 |
·ELISA 法较 HPLC 法更适合进行川楝素的痕量分析 | 第59-61页 |
第五章 总 结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9页 |
附录 | 第69-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作者简介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