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农村土地征用制度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一章 导言 | 第9-17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2页 |
| ·研究的背景 | 第9-11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2-15页 |
|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2-14页 |
|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4-15页 |
|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5-16页 |
|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 第二章 我国农地征用制度的历史沿革 | 第17-22页 |
| ·农地征用立法起步阶段(50—57) | 第17-18页 |
| ·农地征用制度建设的调整阶段(58—64) | 第18-19页 |
| ·农地征用发展的停滞阶段(66—76) | 第19页 |
| ·农地征用制度逐步完备阶段(82—97) | 第19-20页 |
| ·农地征用制度的大调整阶段(98 至今) | 第20-22页 |
| 第三章 农地产权制度缺陷 | 第22-27页 |
| ·集体土地产权主体虚置 | 第22-23页 |
| ·乡农民集体经济组织事实上不存在 | 第22页 |
| ·村民委员会不能作为农村土地所有权的代表 | 第22-23页 |
| ·村民小组不能作为农村土地所有权的代表 | 第23页 |
| ·集体土地产权界限不清 | 第23页 |
| ·农村集体土地产权残缺 | 第23-27页 |
| ·农民缺乏自主决定土地用途的权利 | 第24页 |
| ·农民缺乏土地处分权 | 第24页 |
| ·农民缺乏土地收益权 | 第24-25页 |
| ·农户承包经营权不稳定 | 第25-27页 |
| 第四章 农地收益分割博弈 | 第27-33页 |
| ·中央政府 | 第27-28页 |
| ·地方政府 | 第28-30页 |
| ·地方政府是农地征用过程中的最大赢家 | 第28-29页 |
|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利益博弈 | 第29-30页 |
| ·地方政府与农民集体的利益博弈 | 第30页 |
| ·村干部 | 第30-31页 |
| ·农民 | 第31-33页 |
| ·农民的农地征用意愿 | 第31页 |
| ·农民是农地征用中最大的利益受损者 | 第31-33页 |
| 第五章 农地征用制度体系的非市场化特征 | 第33-38页 |
| ·征地审批制度 | 第33-34页 |
| ·程序复杂、繁琐 | 第33-34页 |
| ·程序缺乏公正透明 | 第34页 |
| ·程序设计存在漏洞 | 第34页 |
| ·征地补偿办法 | 第34-35页 |
| ·征地补偿范围和标准 | 第35-36页 |
| ·征地补偿范围过于狭窄 | 第35页 |
| ·征地补偿费标准低、差异大 | 第35-36页 |
| ·征地补偿费的发放(归属) | 第36-38页 |
| 第六章 农地征用制度的规范与完善 | 第38-46页 |
| ·集体产权制度缺陷的对策分析 | 第38-39页 |
| ·农地产权主体的重新界定 | 第38页 |
| ·集体土地财产权权属完整化 | 第38-39页 |
| ·集体土地的核资清产 | 第39页 |
| ·集体土地财产权的确认 | 第39页 |
| ·调整农地征用中的利益分配关系 | 第39-46页 |
| ·中央政府的制度创新 | 第39-41页 |
| ·规范政府农地征用行为的思考 | 第41-44页 |
| ·加速农村基层民主进程 | 第44页 |
| ·培育农民利益团体 | 第44-46页 |
| 第七章 推动建立农地征用制度的市场机制 | 第46-52页 |
| ·健全和规范农地征用程序 | 第46-47页 |
| ·公开征地过程 | 第46页 |
| ·建立民主决策制度和征用回转制度 | 第46页 |
| ·建立和完善农地征用听证制度 | 第46-47页 |
| ·区分公益性和经营性用地的不同征地补偿标准 | 第47页 |
| ·优先将失地农民纳入社会保障体系 | 第47-52页 |
| ·完善失地农民就业保障机制 | 第48页 |
|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管理及运行 | 第48-49页 |
| ·稳步推进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 第49-52页 |
| 结束语 | 第52-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 致谢 | 第56-57页 |
| 作者简介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