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1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选题意义 | 第10-27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24页 |
| ·裂隙岩体渗流研究概况 | 第10-18页 |
| ·工作面涌水量预测研究现状 | 第18-23页 |
| ·存在的问题 | 第23-24页 |
| ·选题依据 | 第24-26页 |
| ·技术路线 | 第26页 |
| ·主要创新性成果 | 第26-27页 |
| 2 裂隙岩体渗透特征 | 第27-37页 |
| ·单一裂隙层流渗流特征 | 第27-30页 |
| ·一组平行裂隙的层流渗流特征 | 第30-32页 |
| ·裂隙岩体渗透性的实验研究 | 第32-37页 |
| 3 采动围岩的应力场与应力破坏 | 第37-51页 |
| ·围岩应力环境变化规律 | 第37-41页 |
| ·岩体的原始应力状态 | 第37-39页 |
| ·采动围岩应力环境变化规律 | 第39-41页 |
| ·岩层破裂与应力场 | 第41-44页 |
| ·直接顶的垮落 | 第41-42页 |
| ·老顶的垮落 | 第42-44页 |
| ·覆岩采动破坏特征及影响因素 | 第44-51页 |
| ·覆岩采动破坏特征 | 第44-48页 |
| ·覆岩采动破坏影响因素 | 第48-51页 |
| 4 采动诱发覆岩破坏的数值模拟研究 | 第51-65页 |
| ·数值模拟的主要内容 | 第51-52页 |
| ·岩石破裂过程分析 | 第52-54页 |
| ·数值模型建立 | 第54-56页 |
|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56-64页 |
| ·覆岩破坏过程分析 | 第56-59页 |
| ·位移应力场模拟结果分析 | 第59-63页 |
| ·覆岩破坏结果分析 | 第63-64页 |
| ·主要分析成果 | 第64-65页 |
| 5 采动裂隙岩体渗流特征 | 第65-75页 |
| ·岩体变形—破裂—运动过程 | 第65-66页 |
| ·顶板水文地质结构类型及其充水条件 | 第66-68页 |
| ·矿井顶板水涌出因素分析 | 第68-71页 |
| ·顶板水涌出机理 | 第68-69页 |
| ·工作面涌水的形成因素 | 第69-71页 |
| ·采动裂隙岩体渗流特征 | 第71-75页 |
| 6 裂隙岩体地下水渗流场与应力场耦合作用研究 | 第75-93页 |
| ·岩体中孔隙渗透特征与应力的耦合关系 | 第75-78页 |
| ·岩体中裂隙渗透特征与应力的关系 | 第78-81页 |
| ·裂隙岩体中应力场对渗流场影响作用的研究 | 第81-87页 |
| ·应力改变量对裂隙渗透系数 K影响作用的研究 | 第82-86页 |
| ·应力改变量对裂隙岩体储水系数S影响作用的研究 | 第86-87页 |
| ·裂隙岩体中渗流场对应力场影响作用的研究 | 第87-93页 |
| 7 采动应力场与渗流场数值模拟分析研究 | 第93-100页 |
| 8 顶板冒裂诱发工作面涌水量计算 | 第100-106页 |
| ·垮落法 | 第100-102页 |
| ·数值法 | 第102-106页 |
| 9 工程应用研究 | 第106-129页 |
| ·工作面概况 | 第106页 |
| ·围岩特性 | 第106-107页 |
| ·工作面水文地质特征 | 第107-114页 |
| ·含水层 | 第107-108页 |
| ·隔水层 | 第108-114页 |
| ·工作面顶板覆岩破动与“三带”分布规律分析 | 第114-122页 |
| ·老顶的初次断裂步距分析 | 第114-118页 |
| ·老顶的周期断裂步距分析 | 第118-119页 |
| ·工作面顶板“两带”发育高度计算及防水煤岩柱计算设计 | 第119-122页 |
| ·工作面涌水量分析 | 第122-129页 |
| 10 结论 | 第129-13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1-139页 |
| 致谢 | 第139-140页 |
| 作者简介 | 第140-141页 |
| 作者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工作 | 第141-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