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6页 |
英文缩略语表 | 第16-17页 |
前言 | 第17-18页 |
综述一 艾滋病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第18-27页 |
1.艾滋病流行病学与病原学 | 第18-19页 |
2.艾滋病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 | 第19页 |
3.艾滋病的诊断标准 | 第19-22页 |
4.艾滋病的治疗 | 第22-25页 |
5.抗艾滋病药物的研究发展方向 | 第25页 |
6.小结 | 第25-26页 |
参考文献 | 第26-27页 |
综述二 艾滋病中医药治疗的研究进展 | 第27-40页 |
1.抗HIV中药 | 第27-30页 |
2.治疗艾滋病的中药复方和中成药 | 第30页 |
3.辨证论治 | 第30-32页 |
4.艾滋病相关综合征和机会性感染的中医治疗 | 第32-34页 |
5.针灸及气功疗法 | 第34-36页 |
6.小结 | 第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40页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第40-69页 |
研究一 艾滋病与中医病证相关性的探讨 | 第40-45页 |
1."伏气温病"说 | 第40页 |
2."瘟毒"说 | 第40-41页 |
3."湿温"说 | 第41-42页 |
4."虚劳"说 | 第42页 |
5."瘰疬、癥积"说 | 第42页 |
6."阴阳易"说 | 第42-43页 |
7.讨论 | 第43页 |
8.结论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页 |
研究二 艾滋病中医病因病机的评价研究 | 第45-49页 |
1.HIV的中医名称和属性 | 第45页 |
2.邪伏部位的探讨 | 第45-46页 |
3.艾滋病基本病机的探讨 | 第46-47页 |
4.小结 | 第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研究三 国内艾滋病中医文献的证候研究评价 | 第49-66页 |
1.前言 | 第49页 |
2.方法 | 第49页 |
3.结果 | 第49-60页 |
4.讨论 | 第60-63页 |
5.结论 | 第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研究四 "五脏相关"理论对艾滋病复合证候研究的指导意义 | 第66-69页 |
1."五脏相关"学说的主要内容 | 第66-67页 |
2."五脏相关"学说的方法学特点 | 第67页 |
3."五脏相关"学说对艾滋病证候研究的指导意义 | 第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69-128页 |
研究一 广西静脉吸毒感染艾滋病患者群的证候研究 | 第69-79页 |
1.临床资料 | 第69-70页 |
2.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70页 |
3.结果 | 第70-78页 |
4.结论 | 第78-79页 |
研究二 因有偿采供血感染艾滋病患者群的证候研究 | 第79-90页 |
1.临床资料 | 第79页 |
2.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79-80页 |
3.结果 | 第80-89页 |
4.结论 | 第89-90页 |
研究三 两种患者群的症状、体征、证候和脏腑相关发病模式的比较研究 | 第90-104页 |
1.症状体征的比较 | 第90-93页 |
2.舌脉的比较 | 第93-95页 |
3.常见证候的比较 | 第95-99页 |
4.艾滋病常见证候的归纳 | 第99-100页 |
5.两组患者群脏腑发病情况比较 | 第100-102页 |
6.两组患者群五脏相关发病模式的比较 | 第102-103页 |
7.小结 | 第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04页 |
研究四 艾滋病证候要素的提取——因子分析 | 第104-119页 |
1.数据资料来源 | 第104-105页 |
2.分析方法 | 第105-106页 |
3.结果 | 第106-115页 |
4.讨论 | 第115-118页 |
5.小结 | 第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19页 |
研究五 艾滋病证候要素的归纳——聚类分析 | 第119-128页 |
1.数据资料来源 | 第119页 |
2.分析方法 | 第119-120页 |
3.结果 | 第120-125页 |
4.讨论 | 第125-127页 |
5.小结 | 第127页 |
参考文献 | 第127-128页 |
结语 | 第128-130页 |
致谢 | 第130-131页 |
个人简历 | 第131页 |
硕士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第一作者) | 第131页 |
博士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第一作者) | 第131页 |
参与的主要科研项目 | 第131-132页 |
附录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行业标准HIV/AIDS诊断标准(GB16000—1995) | 第132-133页 |
附录2:广西戒断人员健康调查表 | 第133-140页 |
附录3 艾滋病的辨证标准方案 | 第140-1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