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引言 | 第8-9页 |
第一章 商事仲裁第三人概述 | 第9-17页 |
第一节 第三人概述 | 第9-11页 |
一、第三人涵义 | 第9-10页 |
二、程序法上第三人与实体法上第三人 | 第10-11页 |
第二节 民事诉讼第三人概述 | 第11-13页 |
一、民事诉讼第三人的概念 | 第11-12页 |
二、民事诉讼第三人的分类 | 第12-13页 |
第三节 仲裁第三人的概念 | 第13-15页 |
一、仲裁第三人的概念 | 第13-14页 |
二、仲裁第三人的解析 | 第14-15页 |
第四节 仲裁第三人与诉讼第三人的关系辨析 | 第15-17页 |
一、仲裁第三人与诉讼第三人的联系 | 第15页 |
二、仲裁第三人与诉讼第三人的区别 | 第15-17页 |
第二章 仲裁第三人制度构建的理论争鸣 | 第17-23页 |
第一节 反对构建仲裁第三人制度的理论 | 第17-19页 |
一、从仲裁的基础分析 | 第17-18页 |
二、从仲裁的保密性角度分析 | 第18页 |
三、从仲裁的民间性角度分析 | 第18页 |
四、从仲裁的经济性角度分析 | 第18-19页 |
第二节 支持构建仲裁第三人制度的理论 | 第19-20页 |
一、准司法说 | 第19页 |
二、区别对待说 | 第19页 |
三、仲裁协议效力扩张说 | 第19-20页 |
第三节 对理论争鸣的评价 | 第20-23页 |
一、对否定说的评价 | 第20-21页 |
二、对肯定说的评价 | 第21-22页 |
三、小结 | 第22-23页 |
第三章 商事仲裁第三人制度的比较法考察 | 第23-26页 |
第一节 国外相关立法 | 第23-25页 |
一、荷兰 | 第23页 |
二、比利时 | 第23-24页 |
三、日本 | 第24页 |
四、法国 | 第24页 |
五、美国 | 第24-25页 |
第二节 外国与仲裁第三人有关的仲裁规则 | 第25-26页 |
一、《伦敦国际仲裁院仲裁规则》 | 第25页 |
二、《日内瓦商工会仲裁规则》 | 第25页 |
三、《伦敦海事仲裁员协会仲裁规则》 | 第25页 |
四、日本《商事仲裁规则》 | 第25-26页 |
第四章 我国仲裁第三人立法及仲裁规则 | 第26-29页 |
一、《仲裁法》 | 第26页 |
二、仲裁规则 | 第26-27页 |
三、小结 | 第27-29页 |
第五章 仲裁第三人制度的法理分析 | 第29-38页 |
第一节 仲裁第三人制度存在的实践依据 | 第29-31页 |
一、商事实践中第三人客观存在 | 第29页 |
二、仲裁案件往往涉及多方当事人的利益,它客观要求第三人参与仲裁 | 第29-30页 |
三、设置第三人制度有利于避免产生相互矛盾的裁决或判决 | 第30-31页 |
第二节 支持仲裁第三人制度构建的主要理论 | 第31-38页 |
一、意思自治原则的发展 | 第31-32页 |
二、仲裁的混合性质是建立仲裁第三人制度的前提 | 第32-33页 |
三、合同相对性理论例外规则的设立 | 第33-34页 |
四、“禁止反言”原则的确立 | 第34-35页 |
五、“揭开公司面纱”原则的运用 | 第35-36页 |
六、“公平合理的期待”原则的设立 | 第36-37页 |
七、小结 | 第37-38页 |
第六章 仲裁第三人制度构建 | 第38-40页 |
一、以“自愿申请”为原则参与诉讼 | 第38页 |
二、区别对待有独立请求权、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 | 第38-39页 |
三、仲裁第三人权利的界定 | 第39-40页 |
结论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