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3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页 |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0-13页 |
第2章 突发事件综合应急能力评估 | 第13-25页 |
·国内外应急能力评估现状 | 第13-18页 |
·美国灾害应急能力评估 | 第13-15页 |
·日本灾害应急能力评估 | 第15页 |
·我国灾害应急能力评估 | 第15-17页 |
·应急能力评估方法比较 | 第17页 |
·突发事件应急能力评估特点 | 第17-18页 |
·突发事件综合应急能力评估指标体系 | 第18-19页 |
·评估原则、对象和方法 | 第19-22页 |
·评估原则 | 第19-20页 |
·评估对象 | 第20页 |
·评估方法 | 第20-22页 |
·评估程序 | 第22-23页 |
·评估主体 | 第22页 |
·评估流程 | 第22-23页 |
·评估实施 | 第23页 |
·北京市某区突发事件综合应急能力评估 | 第23-25页 |
第3章 地震灾害应急管理 | 第25-41页 |
·地震灾害的特点 | 第25页 |
·国内外地震灾害应急管理特点 | 第25-33页 |
·国外主要国家地震应急管理的现状 | 第25-30页 |
·我国地震灾害应急管理特点 | 第30-33页 |
·汶川地震应急管理分析 | 第33-36页 |
·国内地震灾害应急能力评估研究现状 | 第36-41页 |
·科研机构 | 第36-38页 |
·国家主管部门 | 第38-39页 |
·地方政府 | 第39-40页 |
·选择突发事件综合应急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的原因 | 第40-41页 |
第4章 省市样本的选择 | 第41-45页 |
·省市样本的选择标准 | 第41-43页 |
·地震带划分 | 第41页 |
·《中国地震烈度表》(GB/T 17742-2008) | 第41页 |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817741-2001) | 第41-42页 |
·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 | 第42-43页 |
·省市样本符合性分析 | 第43-45页 |
第5章 地震灾害综合应急能力分析 | 第45-53页 |
·应急预案 | 第46页 |
·法制基础 | 第46-47页 |
·应急组织体系 | 第47-48页 |
·风险识别和隐患排查 | 第48页 |
·监测和预警 | 第48页 |
·应急处置 | 第48-49页 |
·事后恢复与重建 | 第49页 |
·培训、宣传和教育 | 第49-50页 |
·应急演练 | 第50页 |
·基础保障 | 第50-51页 |
·应急救援队伍 | 第51-53页 |
结论和建议 | 第53-55页 |
主要结论 | 第53页 |
主要建议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附录 | 第59-73页 |
致谢 | 第73页 |